布袋和尚忍字记

作者:郑廷玉
布袋和尚忍字记

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他结为兄弟,让他替自己看管家财。此时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他不肯听从。又有一人刘九儿前来讨钱,被刘均佐意外打死,布袋和尚救活此人后,刘均佐勉强同意在家里后花园中出家修行。他后来听说妻子与义弟刘均佑饮酒作乐,本要持刀杀人,后来心灰意冷,见了“忍”字,随布袋和尚出家。但刘均佐仍然凡心不断,放不下万贯家私和娇妻儿女,三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百余年,孙子都已成老汉,省悟到人生如梦。于是由布袋和尚接引,刘均佐复为罗汉。

猜你喜欢的书

文山集[四库本]

文山集[四库本]

诗文别集。南宋文天祥撰。二十一卷。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二十举状元,历官江西安抚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江西,天祥兵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被俘,囚禁元京都四年,劝降不就被害,卒年四十七岁。天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其遗作,编成《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卷,世称“道德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内阁得之,重为编次。有诗、文十七卷,收宝祐三年(1255)至咸淳十年(1274)间之作,皆入仕后及入己临安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录》一卷,《指南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二年(1276)奉使入元营至囚禁燕间之作,为在囚禁中亲自编定,得诗凡六百余首,前期受江湖诗人影响颇深,后期师法杜甫,皆感于时事而发,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拙,而直抒胸意。所作《读杜诗》、《六歌》等诗,皆得杜诗沉郁苍凉之神髓。被俘前,其诗表现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被俘后,抒发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奋的乐观精神。感情奔放,词气磅礴。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深得后人传颂。如《正气歌》、《高沙途中》,词《酹江月·驿中别友人》、《念奴娇·水天空阔》,文《指南录后序》等,皆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世杰作,为宋末平庸诗风,独树一帜。有《四库全书》本,附《纪年录》一卷,亦文天祥在狱中自述,后又复集众说以益之;天祥尚有《集杜诗》二百十八首,以世久单行,未缠收入。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题《文山全集》;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有《庐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

康济录

康济录

《康济录》原名《救饥谱》,系清初钱塘县监生陆曾禹所辑。乾隆四年,其同乡吏科给事中倪国琏“录其大要,共为四卷”,奏呈御览。乾隆谕令南书房翰林“详加校对,略为删润”,命名为《康济录》,于乾隆五年刊行。此后至乾隆四十九年,又经校核,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吏部十三之政书类三“邦计之属”(以下简称“四库本”)。该刻本总目共列“前代救援之典”、“先事之政”、“临事之政”、“事后之政”等四卷及附录(包括“摘要备观”、“赈粥须知”、“捕蝗必览”和“社仓条约”),但其正文又将第三卷“临事之政”分为“卷三上”、“卷三下”两部分;将第四卷“事后之政”和“附录”并为一卷,分称“卷四上”和“卷四下”,后者所附内容次第编入“卷四下之一”至“卷四下之四”。故《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共为六卷。

太清服气口诀

太清服气口诀

气功著作。不分卷,作者姓名、成书年代不详。本文主要论述内服元气的方法。①说明服元气的原则,曰:“交结无气于肾鼻之间,分阴阳于脏腑之内,吐纳无爽,持摄不乖。”强调以此原则为基础,习炼各种功法。②介绍具体作法,一是说明常见气功功法的作用,即“久作之,自觉(气)通下至脏……后觉鸠中气出,即能与人疗病”。二是分别外气元气法,认为作功应在子时,法在存神泥丸,能存神泥丸则功夫成就。

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凿度

一称《周易乾凿度》。《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卷,郑玄注。李淑《邯郸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所载卷数及注者并同。《宋史·艺文志》作《乾凿度》三卷,疑三乃二之误。乾为天,《乾凿度》意味开辟通上天上的道路。今本分为上下二卷,上卷及下卷的内容和文字均略有重复。

象祠记

象祠记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八大人觉经浅释

八大人觉经浅释

《八大人觉经浅释》是由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鄂随州沙门慈舟讲,雪峰沙门妙灯、二埋记录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