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
作者:佚名
十二卷。元孙原理汇辑、陈孟凝编选、张中达校正。孙原理、陈孟凝、张中达三人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张中达出任定海县丞时方刻板行世 (乌斯道《元音序》)。本书共十二卷,共选入元朝一百七十六位诗人的诗作,并在诗人姓氏之下,略记其简历(个别的未记)。首选刘因,终于龙云从。在十二卷之后,附有无名氏之作七首,并有一组补遗。书中选诗最多的是虞集,共一百零六首,编为一卷(卷五),补遗中又收取虞集诗五首。其次是范椁、杨载,两人诗合编为一卷(卷四)。收入诗少的,仅存一首,如张立仁(伯远)、祝蕃。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七言律诗颇见特色,还特别留意选入篇幅较长的作品。至于宋代遗民之诗一般均未收。因其选诗之时,除照顾不同风格外,还尽量收入集外佚诗。故此书问世后,影响颇大。明末潘是仁辑刊数十种宋元人诗集,往往均依据《元音》成编。此书初版于洪武十七年(1384),再版于建文三年(1401)。有明抄本,《四库全书》本,1919年董康诵芬室影刊建文本。
猜你喜欢的书
报任安书
散文。又名《报任少卿书》。西汉司马迁作。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汉代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关于本文的抒情特色,后人多有评论。梁代刘勰曾用“志气槃桓”来评论此文(《文心雕龙·书记》)。明代孙月峰评论说:“直抒胸臆,发挥又发挥,惟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大有力量文字。”(《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执升说:“却少卿推贤进士之教,序自己著书垂后之意。回环照应,使人莫可寻其痕迹,而段落自尔井然。”(同上)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说:“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李兆洛说:“厚集其阵,郁怒奋势,成此奇观。”(《骈体文钞》卷十九)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文中通过回答任安关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指责,申述了自己因为李陵主持公道而获罪被刑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度的愤闷和痛苦之情,揭露了汉武帝不辨忠奸、肆虐专横的本性和当时上流社会的冷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著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这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文中还提到古代一些圣贤发愤著书的例子,指出了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这对后人也有很大启发。从写作技巧上来说,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借题发挥。回环往复,议论、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格调激愤劲健,沉郁浑厚,语言精炼简洁,流畅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青城十九侠
《青城十九侠》,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所作武侠小说。未完,1935年5月起在《新北平报》连载;旋由天津励力出版社按集出版单行本,至1943年10月出版第24集;1947年11月由两利书局出版、正气书局印行第25集。小说第一回曾借矮叟朱梅之口说:“师弟伏魔真人姜庶……执意要创设青城一派,以传本门衣钵。头一代按照先恩师遗偈,共只收男女弟子十九人。”《青城十九侠》即以朱梅的这段话为张本,着力记叙清初青城派剑仙的众弟子罗鹭、裘元、虞南绮、狄胜男、狄勿暴、纪异、吕灵姑、杨永、杨映雪以及纪登、陶钧、杨翊、陈太真、呼延显、尤璜、方环、司明、涂雷、颜虎等十九人修仙炼剑、行道诛邪、开创青城派的武侠故事。
传习录
明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语录和信札集。由其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辑成。徐爱自正德7年(1512年)始,陆续录下王守仁论学的谈话,据《论语》:“传不习乎”,取名《传习录》。正德11年(1516年)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和他与陆澄等新录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赣县)刻印,仍名《传习录》。嘉靖3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守仁论学书信8篇,仍以原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出版。嘉靖34年(1555),钱德洪就曾才汉所辑《遗言录》加以删削,编成《传习续录》,在宁国(今安徽境内)刻印。隆庆6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出版《王文成公全书》时,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辑书信8篇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以王守仁所编《朱子晚年定论》,统称《传习录》。该书上卷经本人审阅,为门人所提问题的答问。偏重批评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反复阐述他的格物致知见解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等伦理思想;中卷为王守仁亲笔,是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等伦理思想;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解说其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该书是研究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单行本有道光11年(1831)活字印《学海类编》本、光绪32年(1906)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校注本等。
般若心经疏
唐慧净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作者称本经惟有正宗分,其序分、流通分在《大品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首、末。正文将本经分作十门,逐一注释。此十门为:初入观门缘起分、了蕴虚空度厄分、空色一如无二分、垢净唯真无妄分、十二入中如幻分、三处体同名异分、三乘境观俱空分、举胜明空离障分、大智乘因至果分、护难流通神咒分。于每分注释结束时,点明其要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相为正体;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为大乘菩萨藏所摄。第二段是依文释义,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此三分又可名为“初善”、“中善”、“后善”。在正宗分中,以“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释文先举经文原句,然后逐次解释。此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今仅见于《嘉兴藏·续藏》。
辨法法性论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