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家数

作者:杨载
诗法家数

诗论。元人杨载撰。一卷。载有《杨仲宏集》已著录。《四库全书总目》疑为“坊贾所托”。所论推宗汉魏盛唐,以为“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又倡言诗法,以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法。指出诗学的正源即在由法得体,由赋比兴之法臻于风雅颂之体。此编为诗之创作论,所论为长期经验总结。书分诗学正源、作诗淮绳、律诗要法、古诗要法、总论等五章。凡所论述,均为简要结论。由于杨氏为元代名家,故颇受诗家重视。有《诗学指南》本和《历代诗话》本。

杨载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古代金石学著作。薛尚功著。旨在于鉴别书法,故名之曰“法帖”。而后人所重视者乃因其是一部宋代收罗铜器铭文最富的拓本集。此书石刻本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石刻残叶现存上海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木版本以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最佳。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影印于省吾1935年影朱本,流传于世。该书共有20卷。著录历代彝器510件,摹录其文字并加考释。宋代所出青铜器有铭文者收入十分之七八。今仅有宋拓残叶留传。木刻本以明崇祯六年朱谋校刊本较佳。

扬州芍药谱

扬州芍药谱

植物谱录。北宋王观撰。1卷。观字通叟,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说高邮(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累迁大理寺丞。熙宁八年(1075)知扬州江都县事。时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遂在前人旧作基础上撰为此书。全书分三部分。首论扬州芍药之盛,肯定人力的精心栽培可“盗天地之功”,故芍药奇容异色出于人间。又叙栽培之法,认为其花须二三年一分,分时以清水洗净,削去老硬病腐处,用新土施肥培植,可使花蕊繁盛,颜色多变。中评品等,大致本刘攽《芍药谱》而略易其次第,凡分上之上至下之下六等31品。此外又新增8品,不列等。后论芍药名于宋初,前人皆未及之。又指出新增8品系得于民间最佳者,然“花之名品,时或变易”,后世或有“出兹八品之外者”。此书为现存较早的芍药专谱,对研究芍药品种、培植等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墨海金壶》、《扬州丛刻》、《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卦变考略

卦变考略

清董守谕撰。一卷。《四库全书》本。董氏以为,卦变之说出于汉学,至宋程颐始废弃之;朱熹作《周易本义》,兼采其说以释十九卦,然与《本义》卷首所列《卦变图》相合者仅二卦,余十七卦皆另有变例,不免前后互异,于是详考汉、魏以来诸家之说,以己意辨证之,撰为是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每卦皆参列古法,断以己意。宋、元诸儒以及明来知德之属亦参考焉。其言率有根据,不同他家之穿凿。其证以彖文,虽不免有所附会”,然亦多有论说切当者,“于经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谓变乃《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愚独以为不然。’则主持未免太过。夫乾、坤之生六子,犹阴阳之生五行也;其配而为六十四卦,犹干支之配为甲子也。其因卦而推奇偶之变,犹干支相配而推冲合制化也。驳卦变者谓不应先有某卦,后有某卦,是犹谈五行者谓水生于庚辛不化于丙辛,火生于甲乙不化于戊癸也。主卦变者以此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是又犹以化气为本气,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变之说不可谓非《易》之一义,亦不可谓为本义。汉以来儒者相传,要必有取,并存以备参考可矣。”

诸司职掌

诸司职掌

原书不著撰人。亦不分卷数。据《明内廷规制考》载: “二十六年 (1393),……命吏部仿六典之制,……汇编为书,名曰《诸司职掌》行之。”是书记载了: “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京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 后,吏、户、礼、乐、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断事官等明代十个行政部门的职掌、品秩,并对各部下属、所司、官员安排、具体要求一一加以介绍。是书的内容实际反映了明初至洪武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户部·仓科》 中关于各地四季税粮的品种、数量,《兵部·职方》 中关于各地户、卫的建置,《刑部·类进赃罚》 中处理赃物的规定,《通政司》 中“开拆实封”、“关防诸司公文勘合” 的程序等等记载,都为很重要的资料 其中 《礼部》 和其它各机构的介绍中多有明代宫廷的内容,如《礼部》 中朝驾、朝仪、世子冠服、亲王婚礼仪式的程序,《兵部》 中卤簿、羽仪、仪仗的规定,《工部》 中所列各局所制造宫中用物的名称,都直接与宫廷事务有关,可为了解明代宫廷情况的参考。

诗本义[四库本]

诗本义[四库本]

北宋欧阳修撰。全书十六卷,对《诗经》诸篇先以“论曰”为题,畅言前人之说,然后以“本义曰”表明作者对各诗主旨的看法。又以时世论、本末论以及豳、鲁、序三问阐述对个别诗篇及诗序的看法,书后并附《诗图总序》及《亡郑谱》以助对《诗经》的理解。伴随着北宋初期政治上的革新运动,表现在思想上即要求用新的义疏来阐释汉唐以来的诸经文本,《诗本义》即是第一部对《诗经》研究史上的《诗序》、《毛传》、《郑笺》进行大胆批评的著作。欧阳修自述“于《诗》常以《序》为证”,及“以其源流所自得圣人之旨多”之故,但并不全遵《诗序》,遇其“有小失”,便“随而正之”,并强调“惟《周南》、《召南》失者颇多”。对于毛、郑二家之说,既不妄加非议,又务求《诗经》本义,吸收其正确观点,纠正不足之处,并言“毛、郑之失患于自信其学而曲遂其说也”,对二家诗说进行了大胆指摘。 这种对《诗序》、《毛传》以及《郑笺》敢于非议、指出其缺点的做法,动摇了《诗经》学上的汉学地位,为进一步探求《诗经》诸篇的本义,起了开拓作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