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源流考

作者:鲁九皋
诗学源流考

诗论。清鲁九皋撰。一卷。九皋原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江西新城人。乾隆进士,知夏县,有惠政,以积劳卒官。与桐城姚鼐友善。有《山木居士集》。此书以精炼的语言在较短的篇幅内概括出了一部清朝以前的中国诗歌史。作者认为诗之旨在于言志,倡导《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儒家的诗教原则,反对以诗为“嘲风弄月之具”。《诗学源流考》将中国诗史总括为一篇,不分则,实非诗话之体。持论较正,概叙历代诗家自屈骚以迄明季,几无所偏废,而终归于唐以前:“吾由汉迄明,其间得大宗五人焉:曰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昌黎,其他支分派别,各有攸属。”

鲁九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本书力图反映十七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迎逢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余堂文集

学余堂文集

《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清施闰章撰。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 (今属安徽)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授刑部主事,因试高等,充山东学政,取士有“冰鉴”之誉。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有异绩,人呼为 “施佛子”。著有 《矩斋杂记》、《蠖集诗话》、《拟明史》、《青原志略补辑》。诗与山东莱阳宋琬齐名,号 “南施北宋”。王士祯选 《感旧》、《山木》二集,所录闰章诗最多。又取其五言近体八十二联,为 《摘句图》,见所撰《池北偶谈》中。施闰章尝语王士祯门人洪升曰:“尔师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见。吾诗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筑起。”王士祯亦记于《居易录》。平心而论,王士祯诗自然高妙,固非施闰章所及,一些吹捧语是不足为定评的。但他也确是当时文坛著名人物。施闰章所论,或亦微有所讽,寓规于颂。其 《蠖斋诗话》有曰:“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号者粗人。窘瘠者浅。痴肥者俗。风云月露,铺张满眼,识者见之,直一页空纸。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观其持论,宗旨可见。其所作古文亦摹仿欧、曾,不失矩度。然视其诗品,稍逊于文。魏禧为作集序,乃置其诗而盛许其文,有一定道理,当然也有失全面。外集二卷。一为《砚材拾遗》,乃奉使广东时记所见端溪石品。一为 《试院冰渊》,则历年典试序文及条约。又有别集四卷。其二卷为 《蠖斋诗话》、二卷为 《矩斋杂记》。诗话别择未精,瑕瑜参半。杂记颇涉神怪、尤为小说家言。王士祯谓施闰章五言诗 “温柔敦厚,辞清句丽”。有乾隆四年(1739) 刊本、《四库全书》 本。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南宋张行成撰。九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专明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义,乃张氏《易》说七种之一。《皇极经世》含《观物内篇》与《观物外篇》两大部分,张氏以《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因补阙正误,使原文以类相从,并推绎其旨奥,以成是书。此书是张行成所撰“易说七种”之一,专论《皇极经世·外篇》之义。《皇极经世·内篇》,前四卷推衍元、会、运、世之序,后四卷辨明声音律吕之微;《外篇》是比物引类以发挥蕴奥。张行成认为《皇极经世》一书,其《内篇》理深而数略,其《外篇》数详而理显,认为学邵氏先天之学者当自《外篇》开始,因此他补缺正误,使其文以类相从,又进一步推衍其旨而成此书。

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是明末王秀楚所写关于清兵在扬州屠城的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史书。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清代列入禁毁书目。

胜军王所问经

胜军王所问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佛陀为憍萨罗国国王胜军(即波斯匿王)宣说十二因缘法,谓世间诸法之体性虚空,刹那坏灭,故宜求出世之法。又本经与沮渠京声译之谏王经、玄奘译之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义净译之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等,内容大同小异,皆系阐论世间法之无常,而劝修正法。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全称《佛说般舟三昧经》,亦称《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汉支娄迦谶译。一卷。“般舟”,梵文Pra-tyut panna的音译,意为“出现”、“佛立”。“般舟三昧”,即“佛立三昧”,佛教禅法的一种。本经主要述说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谓一心念佛,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会见佛,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般舟三昧经》三卷(一说为支娄迦谶所译)、东汉失译《披陂菩萨经》、隋阇那崛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见载于《金藏》及《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