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玉词

作者:周邦彦
片玉词

又名《清真集》、《美成长短句》,中国古代词集。北宋周邦彦作。邦彦词在宋时别本甚多,传世者以南宋淳熙年间强焕本为最早,分为上、下二卷。明毛晋在此本基础上辑《补遗》一卷,刻入《宋六十名家词》。另南宋陈元龙撰《片玉集注》十卷,收入《疆村丛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曹杓曾注《清真集》2卷。今不传。另有南宋陈元龙注本10卷,明毛晋得淳熙间刊《片玉词》2卷,又辑《补遗》1卷,共收词190余首,一并刻入《六十名家词》中。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吴则虞校点《清真集》。

周邦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内经评文灵枢

内经评文灵枢

医经类著作。清周学海撰。三十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含《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依通行本《内经》之编次,用品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逐条评述。从文字及医理的角度,阐述撰者的见解,简洁明了。对学习及研究《内经》颇有裨益。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及单行本。

伤寒寻源

伤寒寻源

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有《内经要论》等书。此书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为吕氏研究仲景之书二十余年之心得。书中进一步阐发仲景之旨意,取仲景自序中“见病知源”之意而名其书。上卷辨析风寒湿温源流、六经诸证辨证之法;中卷辨析部分疑似之伤寒诸证;下卷详论制方精义,包括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探诸家之渊源,论前人之得失。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既有功又有过;陶节庵《伤寒六书》大有悖于经旨;吴又可《瘟疫论》实为发展仲景之学。评述较为公允。书中辨中风、辨伤寒、辨温病、辨湿病、辨热病诸说,以及所论之医方,皆荟萃诸家之说,折衷仲景,得失详明,十分深细。条理清晰,方论精辟。有咸丰四年(1854)吴门潘氏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影印《古本医学丛书》本、大陆书局铅印本。

左庵词话

左庵词话

清李佳撰。二卷。书末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六月作者跋语,谓为夏日消遣计,“检读各种诗馀,自录其有禆诵习者匝月,居然成帙,爰额曰《左庵词话》”。可知是书为读词随笔,卷上八十四则,卷下九十四则,共一百七十八则。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对历代词人、词集的评述、纪事,如认为宋代“东坡词最有新意,白石词最有雅意”。又谓元萨都剌词,“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其纪事如卷上:“樊云门同年增祥,鄂中才人,诗文并皆佳妙。”辛丑(1901)四月,“予奉观詧长宝之命,云门以词送别,调寄《金缕曲》”云云。二是对词体、作法、音韵等方面的阐述,如云:“诗词之界,迥乎不同。意有词所应有而不宜用之诗,字有词所应用而亦不可用之诗。”又如云:“词贵有意,首尾一线穿成,非枝枝节节为之。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此外对“词眼”、“警句”、“属对”、“音律”等皆有论述。三是记叙晚清词坛交游酬唱事迹,如卷下:“余来湘,喜遇张雨珊词人,思以所作就正。雨珊谦让未遑,曾谱《上林春慢》赠之”云云。又如云:“江陵金溎生同转武祥所著《粟香随笔》五种,多录朋辈诗词。”甲午(1894)游粤,“相与订交,下榻公之坡山精舍浃旬”。以及“郑叔问孝廉,与予为中表谊。人极风雅,所著《瘦碧词》得词家正宗。然鄙见以清空曲折为主,意趣不甚合”。此类词人交往逸事,为研究晚清词坛提供了有益的史料。是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词话丛编》据光绪本收录。

金佗稡编

金佗稡编

亦称《鄂国金佗稡编》。传记资料。南宋岳珂撰。28卷。岳飞以忠获戾,身后备遭诋毁,事迹堙没。孝宗时冤案得以平反,其三子霖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搜得部分残存资料,由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岳飞传记草稿。书未就而霖卒,其子珂继承父志,大访遗轶之文,凡官府案牍及野老所传、故吏所录无不采辑,在顾氏原稿基础上修改加工,涉笔5年,于嘉泰三年(1203)完成是编前25卷。嘉定十一年(1218),又增《天定录》3卷刻板印行。以嘉兴府岳珂所居金佗坊命名,又因岳飞追封为鄂王,故亦称《鄂国金佗稡编》。是书有《高宗宸翰》3卷,收集高宗手诏76则。《鄂王行实编年》6卷,前5卷为编年体岳飞传记,第6卷“遗事”介绍岳飞道德风范及妻、子情况。《鄂王家集》10卷,有岳飞奏议、公文、诗词、题记等167篇。《吁天辨诬》6卷,对岳飞遭毁谤、诬陷的5个问题进行辨解。《天定录》3卷,乃宋廷为岳飞平反、定谥、追封、改谥等一系列文件。是书所记或限于资料,或依据传闻,于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多有掩饰,对岳飞亦有虚美之词,不免有难以凭信之处。然作者于秦氏父子恣意玷污青史之余,穷搜冥索,获得不少原始文件与资料,使岳飞及岳家军部分事迹得以恢复真相,于南宋初和战两派之争提供了重要史料,对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金史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原刻久佚,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刻,有陈基序,明嘉靖刻本仍其旧。清光绪七年(1881)浙江书局刻本最为流行。1989年中华书局将是书与《续编》合编出版,此本以传世各本及他书互校,并详加注释,是目前最佳之本。

春秋通训

春秋通训

六卷。宋张大亨撰。张大亨学出苏轼,其观点亦近之。苏氏尊《左传》,认为“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张氏此书旨在阐发《春秋》大义,然其所论多得苏氏之旨。如鲁庄十五年《经》“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条,张氏解释说:“此齐桓公始霸,九合诸侯之首也。”认为齐侯居宋公之上为合道当礼,他说:“齐侯以牧伯之酋,自当为诸侯冠”。又说:“齐之末霸也,宋每以王爵为诸侯先。既霸之后,则宋每序齐下,以终于《春秋》”。宋代《春秋》之学,主于“尊王攘夷”,而北宋尤偏重于“尊王抑霸”,南宋则更强调“攘夷”。张氏不执泥于尊王抑霸之说,正得苏氏之精髓。今本是《四库》编辑者从《永乐大典》辑出的,现存有《墨海金壶》本。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

亦称《佛说大乘稻秆经随听手镜记》。佛典注疏。唐法成集。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是敦煌遗书所藏的《佛说大乘稻秆经》的注疏书。疏释分五门:(1)立所宗,谓本疏“依经中宗”,即依龙树中观派立宗;(2)明归乘,谓本疏乃菩萨乘中所摄;(3)言归分,谓此疏属十二品经中的“自说义论分”所摄;(4)辨归藏,辨此疏属论藏;(5)解释,即对经文正式注疏。注疏分两部分:先释题目,后释经文。释经文时又按照《瑜伽论》的说法,分为“总摄门”、“经之所诠”、“释句义”、“辨次第”、“答难”等五个方面。本书释意简略精要,是研究法成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