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五家集

作者:文洪
文氏五家集

十四卷。明文洪编。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 (今苏州)人。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教谕。此书为明长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诗:文洪著《括囊稿稿》诗一卷,文一卷,其孙文征明著《甫田集》诗四卷:文征明长子彭,字寿承,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著《博士》诗二卷;次子嘉,字修承,官和州学正,著《和州》诗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圣,官上林苑录事,亦著诗五卷。其中唯文征明名最盛,其家学渊源则始自洪。如《静志居诗话》所称:“野猿窥落果,林蝶恋残花,自得翻书趣,浑忘对客言。”诸句饶有恬淡之致。文征明诗格不高,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耳熏目染,力承先绪,所谓谢家子弟,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也。文征明《甫田集》已著录,然卷帙相连,无容割裂,且除此一集,与五家之目亦不合,尤无容改其旧名以五为四,故仍并录之,而附著其互见之故。有《四库全书》本。

文洪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阳与铁

太阳与铁

《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晚期写就的长篇散文,也是其创作生涯中少有的自传性作品。在本书中,三岛用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他将自我的信念凝成太阳,而太阳是肌肉造型的外在荣耀,辉映着肌肉。铁则是肌肉内涵力量的形态。唯有经历过太阳与铁的修炼,肉体才能保持永恒的光辉,承担起所有的价值。《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剖白内心思想与美学观的重要作品,也是解读他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本书另外收录三岛的文学回忆录《我青春遍历的时代》。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疟痢、白喉著作。两书均不分卷。清王裕庆(祉庭)撰。约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本书为合刻: ①疟痢成法,内收治疟3方、治痢3方。谓疟初症在半表半里,法宜使邪从太阳经出,不可用槟榔、常山截之,鳖甲清之,雄黄、苍术避之。于痢症治疗舍厚朴、木香、槟榔、枳实等破滞之品,选用大黄人煎,巴豆为丸以涤荡之,下后则调和脾胃。②白喉辨证,作者辨驳时医或以白喉色白为寒,或以白喉属疫症为热之偏,主张应审其寒热虚实施治。书中详述辨别寒热之法及相应治疗方药。作者认为白喉虽非疫病,但具传染性,传与不传在于人体正气充实与否。现存清末石印本。

疑龙经

疑龙经

《疑龙经》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新诗杂话

新诗杂话

现代诗论集。朱自清著。作家书屋1947年12月印行。本书除《序》及附录的译文《诗与公众世界》之外,共收谈诗的论文15篇:《新诗的进步》、《解诗》、《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爱国诗》、《北平诗——〈北望集〉序》、《诗的趋势》、《译诗》、《真诗》、《朗读与诗》、《诗的形式》、《诗韵》。这些文章写于1936年至1944年,它们“讨论到诗的动向,爱国诗,诗素种种,歌谣同译诗,诗声律等,范围也相当宽”。作者“相信意义的分析是欣赏的基础”,而准确地把握一首诗的意义又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分析一首诗的意义,得一层层挨着剥起去,一个不留心便逗不拢来,甚至于驴头不对马嘴”,所以“十五篇中多半在‘解诗’”(《序》)。朱自清是位诗人,他又长期研究诗歌,他“辛辛苦苦写出的这些随笔”,对新诗的内容和形式作了精辟的分析,对读者颇有启迪作用。

网庐漫墨

网庐漫墨

清末民初昂孙撰。全书分清前杂谈和清代野史掌故两大类,所记朝野掌故轶事,多为作者亲历亲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曾在民国初年《民权素》杂志上连载,今据此标点整理。

善恶因果经

善恶因果经

亦称《菩萨发愿修行经》、《因果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认为人之所以有寿夭、穷通、美丑、智愚,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造业不同,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报应的前因及各种行为将受之后报。最后谓修习此经,可得度苦难。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但东传日本后影响颇大,有注疏多种。日本《卐字续藏》将本经收编入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