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赋

作者:司马相如
子虚赋

汉赋。 司马相如作。见于《史记》、《汉书》本传及《文选》卷7。《子虚赋》开篇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于是,子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了不服,一面指责他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辽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这篇赋写得虚实相间,铺陈有序。写云梦,先以“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总起,然后分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又交代“其东”、“其南”、“其西”、“其北”;在“其南”又细分为“其高躁”与“其埤湿”,在“其北”中也分列“其上”、“其下”层层深入,丝毫不乱。又注重对称,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针对《子虚赋》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这篇赋写于司马相 如游梁时,写就后,传颂一时,以至汉武帝读过竟感叹不已,以为是古人杰作,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而司马相如也正因此而被汉武帝所知。这篇赋虽然对楚辞有所模仿,但又能“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鲁迅《汉

猜你喜欢的书

老古玩店

老古玩店

英国长篇小说。狄更斯著,1841年出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许君远译。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女孩耐儿的悲惨身世,吐伦特老头和他的外孙女耐儿生活在一起,他的女儿早就因为不幸的婚姻问题死去。她遗下一子一女。然而儿子变成了市井无赖,只有外祖父和外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吐伦特老头有鉴于他女儿的悲惨命运,竭力要想致富,以便在他身后外孙女能过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却落入了高利贷者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魔爪,奎尔普这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利用高利贷不仅夺走了这家老古玩店的全部财产,还想夺取老人的外孙女,美丽的耐儿。老人和耐儿被迫偷偷地离开了伦敦。吐伦特和耐儿离开了伦敦之后,经历了颠沛流离,乞丐似的生活。他们害怕奎尔普的追踪,尽量拣选村野小路走,只能在荒村小店借宿,只能与流浪艺人为伍,只能与从事蜡像巡回展览的乍莱太太结伴。沿途他们虽然遇到了几个好心的人,如学校教师,然而也有一些人却想抓他们去请赏,还有几个坏蛋引诱老头儿去赌博,最后甚至逼着老头儿去偷钱来赌。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一样也有一种无以名状的黑暗势力威胁着他们祖孙俩,他们不得不再次逃跑。直到最后,他们才在那个再度重逢的好心的教师的帮助下,在一所教堂里暂时栖身下来。然而经过长时间艰苦而不安定的漂泊生活,耐儿的身心已经备受损伤,她终于因为疲劳过度精力衰竭在那儿死去。

张居正传

张居正传

佘守德撰。成书于民国初年。原名《张江陵传》,曾被列入梁启超等所编著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后出版单行本发行。全书共有十九章,对张居正的生平事迹有综合性的论述。该书从介绍张居正的家世开始,继而出仕,张居正便以“匡时救世”自许。当时严嵩把持朝政,大明摇摇欲坠,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便暂时归隐田园,但依然没有放弃远大理想。后来,张居正和高拱、高仪三人接受穆宗的遗诏,一同辅佐朝政。张居正当了内阁首辅,执掌朝政,权力达到顶峰,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从吏治到用人,从将领到治兵,从理财到教育.......张居正缝缝补补,左支右绌,才勉勉强强延续大明七十余年的太平盛世。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儿女深受其累,各级官员对其诋毁,深恐落人之后。直到熹宗天启年间才复官复荫。最后有各家对张居正的评论,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

雪交亭正气录

雪交亭正气录

高宇泰著。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高宇泰,历经坎坷磨难,念念不忘明朝,宁做遗民、忠臣义士。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为了歌颂忠臣、鞭笞降臣,编纂了《雪交亭正气录》一书。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写成的书。

建炎进退志

建炎进退志

四卷,南宋初年名相李纲撰。该书主要记载作者于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前后仅七十五日的宰相经历,尤详于其时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对金军防御做战的筹划等。本整理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演培法师印行所着《异部宗轮论语体释》;读其原稿,则亦正闻之事也。文体通俗,释义亦能有所发,凡预法味之流,允宜手此编以研寻。慨中国佛教,积谬成迷,大小空有,鲜得其实。如佛寿无量,佛身无边,一音说一切法,一念了一切事,此固声闻佛教──大众系之老僧常谈,而或者则誉为圆顿大乘之极说。又如道不可坏,道不可修,《起信论》本觉之说,亦学派之旧义;而或者囿于唯识之见,拨而外之。凡此非寻流探源,何足以正之?虽学派异义,不尽为通经法师所知,若无预乎佛法之宏扬。然苟得此意而求之,则知所关于佛法者至钜。识法源底,依正闻、生正信,以正信、正闻而策正行,则固“随法行人”应有之事也!

四品学法经

四品学法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守五戒中之前四戒,则称为依福学,即下品。(四)受持身所护法、供养法、同学法等,称为散持,即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