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
作者:赵崇祚
最早的文人词选集。 选录晚唐五代词五百首,分为十卷。编选者赵崇祚是后蜀宫廷文人,作序者欧阳炯是后蜀宰相,后随国君孟昶降宋,为翰林学士。《花间集》 中十八位作者,除了温庭筠、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和凝是北汉宰相,张泌是南唐词人,其他都是蜀中文人。不过,《花间集》并非某地词家的总集,而是一个风格流派的专集,这个流派以男女艳情或别绪离愁为中心,在语言上追求艳丽精美、绵密柔媚的风格,后代就称其为 “花间派”。“花间” 一词的含义,古今是相同的,隐喻男女之事。无独有偶,1900年发现的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其中主要也是歌咏男女相思。事实上,男女之情是古今流行歌曲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是,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行歌曲,《花间集》是贵族文人的流行歌曲,讲究含蓄、典雅,类似齐梁之间的宫体诗。从正统的文学观念看,这种 “卿卿我我”的歌咏 “格调” 低下,不足以感发人之善心; 尤其是君臣沉湎于声色之中,更是亡国的征兆。但是,《花间集》却并没有随着后蜀亡国而失传,恰恰相反,这部“香艳” 的词集不但风靡北宋,而且流传到现代。一些 “格调” 很高的词选都被时间之流淘汰,或者少有人问津,《花间集》却成了传世之作。这倒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赵崇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谲觚十事
清朝顾炎武撰。时有乐安李焕章,伪称与炎武书,驳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书以辨之。其论孟尝君之封於薛,及临淄之非营邱诸条,皆於地理之学有所补正。《谲觚十事》一文是顾炎武针对李焕章《与顾宁人书—辩正地理十事》而作。李焕章(1614—1688),字象先,号织斋,山东乐安人。明诸生,明亡后,隐居不出。李氏此札原文虽不可见,但顾炎武在《谲觚十事》中对原札中辩正地理的十条内容皆有引及,顾氏谓:“(李氏)所辩十事,仆所著书中有其五事,然李君亦未尝见,似道听而为之说者,而又或以仆之说为李君之说,则益以征李君之未见鄙书矣。”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为彰武最早的志书,有参考价值。沈阳市图书馆藏呈送本。
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 348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嘉定末的典章制度的沿革。作者除因袭杜佑《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议论及其他文献等,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撰,历时二十余载,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完成。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 为详备。自序称:“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全书共分24卷,计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社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19考参照《通典》而作;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采摭诸书以成之。《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每考均按时代排比,前有说明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阐述作者见解。所存宋代史料,多为《宋史》所无。 初刊于元至治二年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有明慎独斋校 正本、嘉靖司礼监刊本、清武英殿本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并附考证3卷。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
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戒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道教研究 一》)考证指出,《无上秘要》卷37引《太极隐注经》即该经,与 《真诰》关系很深,为上清派经典,成书于536~554年之前。该 经述授经仪、读经仪。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叙道士为人醮祭五帝,断除疫鬼之仪。谓凡人家遭逢天灾厄难,家口瘿疔,皆因宅合前后五帝神祗不卫于人,以及疫鬼作祟所致。可择良日准备法物,请道士醮祭五帝。醮祭之法,有入坛解秽、发炉、宣咒、上香酒茶、吟赞等仪式。
撰集百缘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菩萨授记品第一。报应受供养品第二。授记辟支佛品第三。出生菩萨品第四。饿鬼品第五。诸天来下供养品第六。现化品第七。比丘尼品第八。声闻品第九。诸缘品第十。每品十缘,故有百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