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春智勇定齐

作者:郑光祖
钟离春智勇定齐

一作《丑齐后无盐破连环》。简名《智勇定齐》、《无盐破环》。杂剧剧本。元郑光祖作。四折一楔子,旦本。本事出刘向《列女传·钟离春》及《战国策·齐策六》。剧写齐公子出猎,遇无盐邑采桑女钟离春,貌丑而不俗。晏婴吟诗诘问之,女以诗答,讥齐国无人能御秦楚。婴知女贤,告公子聘为正室。时强秦称霸,列国贡秦,独齐例外。秦遂遣使持玉连环至齐,令解之则免贡;燕亦遣使持蒲弦琴至齐,令弹响则奉之为上邦。齐众臣不安,独无盐女以长竿挂琴,风吹之而自响;以锥击玉环而解之;遂将两使黥面刺背而纵之归。秦、燕大怒,结魏而合兵伐齐,无盐女摆九宫八卦阵生擒三国主将。三将不服,女又纵之使再战,复大败之。于是秦会诸侯至临淄,尊齐为上国。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孤本元明杂剧》及《元曲选外编》即据此排印。今人或以其名异而疑存本非郑所作,然无确证。

猜你喜欢的书

巴西:未来之国

巴西:未来之国

《巴西:未来之国》由斯蒂芬·茨威格著,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中国文化的命运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著。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病机气宜保命集

病机气宜保命集

三卷。金张元素撰。又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医经类著作。张元素,字洁古,易州 (今属河北)人。八岁应童子试,二十七岁应进士试,因犯庙讳落第,乃去而学医,遂精通医术。为易水学派开山,因抒医学所得,便撰成此书。此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得其本刊行,而题为河间刘完素所著。明初宁王权重刊,又伪撰刘完素序文词调于卷首。所以一说认为此书为刘完素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得已纠误,定为出于元素之手。张氏医术造诣深邃,自成一家。据李濂《医史》中载,刘完素曾患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十分沉重,元素诊视,为其开方,完素服其药遂愈,遂深服其医术。此书上卷介绍养生、诊法、伤寒、本草等,探讨风、暑、燥、湿、寒等病邪、病机、运气等共九篇。中、下卷论述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等多种常见病病原、证候与治疗方法,共二十三篇,七万余字。张氏于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其书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 (1186)。有明宣德六年 (1431)怀德堂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59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元史讲座

元史讲座

本书作者韩儒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元史研究专家,《元史讲座》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系统地讲述了自蒙古部落的兴起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再到元朝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对外交往、文化传播、历史地位等诸多方面介绍了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作者还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史学家、汉学家的元史研究概况,简要介绍了《元史》及续修文献。作者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提出史学研究要避免闭门造车,要关注世界学术同行的研究动态,而且只能由证据而推结论,反对用教条主义式的研究方法。这些意见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书虽名为“讲座”,但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拳变纪略

拳变纪略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初,盛京卿宣怀由沪电致总署云,由保定电局寄信,直隶涞水有义和团匪,拒捕戕官,焚教堂,据涿州,有犯省城之语。朝旨询直督有无其事,裕帅禄始奏称有之,现派兵捕治云云。时都中有传闻该匪猖獗情形,毁电杆,拆铁路,因命提督聂士成派队弹压,保护路工。匪众竟敢伤聂军,聂军亦伤拳众。军机大臣荣禄,适在假中,七上章请剿。旨责以不得盂浪从事。盖枢臣中刚毅、启秀,赵舒翘均力主解散,剿恐激变。乃命赵往。次日复命刚往。

白国因由

白国因由

清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圣元寺僧寂裕刊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一卷。通篇内容为宗教神话,主要记唐南诏时佛教观音菩萨十八化,开辟大理地区之事。材料源于《自古通记》(白文,已佚)、《纪古滇说集》、《南诏野史》(万历)、《云南通志》等书和有关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