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嘲
作者:扬雄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猜你喜欢的书
师复文存
铁心编。一册。收录刘师复民国初年文章若干篇,主要内容为宣传无政府主义,兼及刘氏本人经历及无政府主义思想形成之过程。对了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及发展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初版。
秘方集验
方书。2卷。清代王梦兰 (蕙子)纂辑。本书首列诸症歌诀88首,包括中风、伤寒、瘟疫、中暑等常见病证。概述其因、证、治则及禁忌。歌诀以下分别诸药食毒、诸虫兽伤、暴死诸症、危笃诸症等36门,门下又分证、列方,其方多属秘授、经验者,药则专取简易,便于穷乡僻壤应手而得。卷末附“余方补遗”。现存康熙四年(1665)醇祐堂刻本,及杨守敬藏抄本。日本藤井见隆译为日文,易名为《锦囊妙药秘录》。
历代名医蒙求
本书2卷,医史著作,南宋周守忠(榕庵)撰。书成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本书上自三皇、下迄宋代,记录了202位医家的医事活动,将历代文史和医籍中所载名医事迹,医锦典故,加以汇集,用韵语形式,上下各以四字为联,每联下加注材料出处。对于了解我国医学历史之发展,颇资参考。如该书首联为“神农百草,虑羲九针”,前者以《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为依据;后者则以《帝王世纪》记述之虑羲氏“制九针,以拯夭枉”为资料来源,使人读韵语便于记诵,读注文又颇便了解名医事迹,故名《历代名医蒙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部分名医的生平、籍贯、主要著作;二是历代医家的奇闻轶事和病案选编;三是部分药名考证和神话传说。本书作为文献考证性著作,尚不够严密。但全篇韵语珠连,妙趣横生,广收博览,史料丰富,对于了解宋以前医事活动,仍不失为较好的参考书。【异体字较多,请对比PDF图片阅读】
林徽因书信集
林徽因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这本书是林徽因一生书信的收录总集。不仅收录了林徽因写给胡适、金岳霖、沈从文、梁思成等的信件,更增添了部分首次面世的手稿。读者不仅能随着书信的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以及当时真实的历史面貌。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瑜伽师地论释
全一卷。最胜子等诸菩萨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Jinaputra ,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钵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法相宗学者必习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