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散曲
作者:隋树森
隋树森编。元代散曲总集。收录自金代元好问以下至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共计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首。同时还辑录有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谱等。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作者小传主要依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兼采近人考证。每家之曲,先列小令,后列套曲。宫调曲牌次第,北曲依李玉《北词广正谱》,南曲依沈璟《南曲谱》。取材主要为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广泛搜罗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等文献约110余种。采用天一阁等珍本进行校勘,作有详细的校勘记。每首散曲后均注明出处及有关作者、题目和字句的异说等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元朝一代的散曲面貌,对研究元代散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再版,共上下2册。隋树森另编有《全元散曲简编》一书,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李长路《全元散曲选释》一书,198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一书,可参考。
章节列表
升序↑- 赵秉文
- 元好问
- 孙梁
- 商衟
- 杨果
- 杜仁杰
- 商挺
- 刘秉忠
- 严忠济
- 徐琰
- 王和卿
- 关汉卿
- 庾吉甫
- 白朴
- 魏初
- 王嘉甫
- 奥敦周卿
- 胡祗遹
- 马彦良
- 王恽
- 王修甫
- 荆干臣
- 李伯瑜
- 侯正卿
- 伯颜
- 张弘范
- 姚燧
- 孛罗御史
- 刘敏中
- 卢挚
- 高秀文
- 刘因
- 盍志学
- 盍西村
- 阚志学
- 陈草庵
- 马致远
- 吴昌龄
- 王德信
- 李寿卿
- 于伯渊
- 王挺秀
- 赵孟頫
- 不忽木
- 珠帘秀
- 鲜于枢
- 冯子振
- 姚守中
- 滕斌
- 白贲
- 王伯成
- 赵明道
- 李子中
- 康进之
- 石子章
- 狄君厚
- 孔文卿
- 刘唐卿
- 郑光祖
- 范康
- 曾瑞
- 蒲道源
- 赵天锡
- 吴仁卿
- 阿里耀卿
- 孔文升
- 赵岩
- 黄公望
- 张养浩
- 真氏
- 沈和
- 范居中
- 施惠
- 乔吉
- 虞集
- 刘时中
- 萨都剌
- 薛昂夫
- 班惟志
- 彭寿之
- 高安道
- 蒲察善长
- 张子友
- 亢文苑
- 吕止庵
- 李茂之
- 孙叔顺
- 王仲诚
- 陈子厚
- 吕侍中
- 王大学士
- 杨舜臣
- 周德清
- 陈克明
- 张雨
- 邓学可
- 睢景臣
- 周文质
- 钟嗣成
- 赵善庆
- 陆登善
- 苏彦文
- 吴镇
- 王元鼎
- 张可久
- 马谦斋
- 任昱
- 张子坚
- 高栻
- 钱霖
- 顾德润
- 曹德
- 董君瑞
- 王举之
- 邵元长
- 周浩
- 王晔
- 王仲元
- 张鸣善
- 赵雍
- 鲜于必仁
- 贯云石
- 贯石屏
- 徐再思
- 杨朝英
- 仇州判
- 阿里西瑛
- 卫立中
- 吴西逸
- 阿鲁威
- 李齐贤
- 李伯瞻
- 贾固
- 大食惟寅
- 沈禧
- 宋褧
- 杨维桢
- 高克礼
- 刘庭信
- 李泂
- 倪瓒
- 梁寅
- 舒頔
- 刘婆惜
- 高明
- 邵亨贞
- 夏庭芝
- 汪元亨
- 谷子敬
- 邾仲谊
- 汤舜民
- 杨景贤
- 李唐宾
- 詹时雨
- 贾仲明
- 邓玉宾
- 孙周卿
- 李邦基
- 景元启
- 吕济民
- 查德卿
- 武林隐
- 赵显宏
- 唐毅夫
- 李爱山
- 王爱山
- 爱山
- 朱庭玉
- 李德载
- 程景初
- 赵彦晖
- 杜遵礼
- 孙季昌
- 秦竹村
- 李致远
- 童童学士
- 沙正卿
- 吕天用
- 杨立斋
- 王氏
- 赵莹
- 邦哲
- 宋方壶
- 睢玄明
- 邓玉宾子
- 张彦文
- 陈德和
- 丘士元
- 云龛子
- 王玠
- 谢应芳
- 徐臣
- 一分儿
- 孟昉
- 兰楚芳
- 张碧山
- 柴野愚
- 刘伯亨
- 李子昌
- 张氏
- 方伯成
- 黑老五
- 李邦祐
- 王元和
- 胡用和
- 季子安
- 顾鉴中
- 萧德润
- 赵君祥
- 无名氏
隋树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书。为《大洞真经》之南宋传本,乃扶乩降笔,世称蜀本或梓潼文昌经本。凡五卷。卷一、二述文昌帝君之经历、德行及此经之产生和要旨。卷三至卷五为元始天王所说“洞章”三十八章,取自《大洞玉经》。《大洞真经》原出晋时,本上清派炼养之书, 以存神诵咒为主,而此经则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主,把《大洞真经》中的存神之法,全部删去。劝人安于本份, 以诵经斋醮,行善积德为修持之要,实南宋流行之道教劝善书的一种。收入《道藏》第16册。元代卫琪为之作注,名《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十卷,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精华录》中有清朱珪校《文昌帝君大洞真经》三卷。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龙角山记
不题撰人。本书鲜见其他传本。集唐、宋、金关于龙角山庆唐观的铭、诏、记、文,多含老子传说。
春梦录
元代传奇小说。一卷。郑禧撰。郑禧,字宗鲁,号天趣,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及第。文前有郑禧自序,交代创作这篇传奇文的目的,序作于延祐戊午(1319)。文后有署为“嘉子述”(《说郛》卷115作“真子述”)的后序。作者及第前在友人家中坐馆。城西有吴氏女,生长于儒家,才色双全。二人诗书往来,女慕其才,欲结秦晋之好,不得已愿求其次。两人郎才女貌,然小人挑拨其间,用财物诱惑吴母,吴母贪财允亲。女被逼无奈,抑郁而死。全文情节颇象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只是缺乏一个令人非常艳羡,而在现实社会中又极难实现的大团圆结局,这可能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设置有一定的影响。全文以诗词成篇,写得颇有情致。《娇红记》中也有很多诗词,而在唐宋传奇中这种情况颇为少见,表现出一种诗词向小说渗透的倾向,这可能与唐诗宋词的成熟有关。此文有陶宗仪《说郛》本、陶珽《说郛》本、《绿窗女史》本和《香艳丛书》本等。
永宪录
编年体史书。清萧奭著,四卷,另有续编,不分卷,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按年月顺序,记叙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雍正六年(1728)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多取材于邸抄、朝报、诏谕、奏折等资料。详细叙述了雍正争嫡即位,年羹尧、隆科多等大狱,汪景祺、查嗣庭等文字狱,平定青海等事件的经过。有些史事《清实录》中没有记载。续编多取材于传闻别记,可供研究者参考。有1959年中华书局据朱南铣校点本。
方广大庄严经
亦称《大庄严经》、《神通游戏经》。佛教经典。唐地婆诃罗译。十二卷。共二十七品。主要宣说佛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等八相。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佛在祇洹,中夜入佛庄严三昧,放顶髻之光,照净居天,净居天子来问法,佛受其请,晨朝为众宣说,有二十七品,说佛住兜率天宫乃至降生成道转法轮之八相。与普曜经同本,但品有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