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作者:郑廷玉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时谏议大夫张天觉微服私访,被无赖李虎拦住索要二百钱,赵鹗从旁解救,却为此遭到妻子痛骂,但后来张天觉偿还他十只金钗,赵鹗用一只金钗付了店小二的房钱。贼人李虎偷了杨衙内手下六儿所带的十只银匙箸并杀了六儿,也来旅店中投宿,听到赵鹗夫妇谈话,偷偷用十只银匙箸换走了另九只金凤钗。杨衙内搜查时将赵鹗当作贼人抓住,赵鹗有口难辩,被判死罪。后李虎与店小二先后来到银匠处用金钗换钱,店小二认出金钗,抓住李虎送到官府。张天觉也已奏明皇上,为赵鹗洗脱冤情,加官赐赏。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集体编写。游国恩、王起等5人主编。因5人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教授,故该书又被称为“五教授本中国文学史”。全书4册,86.4万字,196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1964年3月出齐。此后多次印刷,印数近百万。本书以年代为线索,共分9编,分别为: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在内容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试图以阶级论的观点评价中国古代文学。2.注重对文学流派的介绍,注意将作家放到社会及整个文学史发展的背景中考察。3.各种文体兼论,创作与批评兼论。4.在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论述中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并重,简约精练,常常一语中的,道出其特色。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教材使用,对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影响很大。其后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对本书多所借鉴。

谢小娥传

谢小娥传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491收入本篇。《虞初志》、《绿窗女史》、《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都收有本篇。故事叙述豫章商人之女谢小娥嫁段居贞,同舟经商而遇盗,其父其丈夫及童仆数十人皆遇害,仅小娥受伤落水,后被人救起。谢小娥后梦父告知:“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梦丈夫告知:“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遇李公佐,才解出谜底为申兰、申春。小娥访到申家,充任用人,取得信任,查出赃物,以计杀申兰,又呼邻人擒申春至官府。官府查获其余党数十,除掉了盗匪团伙。事后谢小娥出家为尼,遇李公佐,告以大仇已报,并致谢。公佐遂作《谢小娥传》。此事李公佐亲身参预,当是事实。《新唐书》卷205据此文在《列女传》中记其事迹。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尼妙寂”一条也记此事,情节大同小异,唯记谢小娥法号为妙寂、姓叶,其夫为任华,都与李公佐不同,应是传闻致误。明人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李公佐巧解梦中语,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一篇,即据此写成。清人王夫之据此写成《龙舟会》杂剧。本篇是较有影响的唐代传奇小说之一。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本书凡十八章,据日据时期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编印「大租取调书附属参考书」整理编成,改称今名。所谓大租,系与小租对称、乃为清代台湾一种特殊之土地制度。清初,台湾土地除台南一部已逐渐开辟外,其余大多荒旷不治。就后来之一般民有地而言,当初官署规定:凡有报垦之人,不同其果为自种或招佃耕种,一概给予「垦照」。于是豪强乘机出而包揽,如某出有地可垦,先以垦首名义递禀承垦,然后分给佃户垦辟。日久,垦首不自知其地之所在,转手处分悉听佃户。初则业主即为垦首,至此佃户亦成业主,一地便有两主。佃户既成业主,转佃任其自由,故佃户之下又有佃户,称为现耕佃人。现耕佃人纳租于原佃户,曰小租;由小租户(即原佃户)愎纳租于垦首,曰大租。即如番地、官庄、屯田、隆恩田等土地,纵使主权所属不同,租制大体相似。虽后经光绪间刘铭传清赋整理,然大租、小租仍未能消减。日据初期调查土地,因有大租之取调(亦即调查)。此书为「大租取调书」之附属参考书,亦即各式大租契字之原始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之集辑。首章为通论,其余章各一目;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了然法师著。稽首地藏王 功德妙难量 慈心深逾海 愿力广无疆

般若心经说

般若心经说

般若心经说,一卷,明洪恩述。

首楞严三昧经

首楞严三昧经

梵名S/u^ram!gama -maha^-su^tra 。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别本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首楞严三昧(勇伏定)。其后舍利弗问佛三昧是否可远离魔境,佛遂放一切魔境,而以首楞严三昧降伏之。古有支娄迦谶、支谦、白延、竺法护、竺叔兰、支施仑等之别译本,今皆不传。又支敏度曾就上记之别译,汇集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等三本而作成,合首楞严经八卷。六朝时代颇受重视,如法显传(大五一·八六三上):‘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本经自古盛行于印度,近来于新疆发现本经之梵文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