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集

作者:贡性之
南湖集

诗别集。二卷。元贡性之撰。贡性之,字友初,《归田诗话》作有初,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贡师泰之族子,元末始为簿尉,后补闽省理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录师泰后人,大臣推荐性之,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悦。其从兄弟仕于朝者,欲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为贞晦。以祖居宣城南湖,因号南湖先生,并以南湖为集名。集中《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云深处隔花看”,《题肃万邦蒲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滦阳”,有倦倦不忘故国之意,又在诗中赞陶渊明,有不事二姓之意。集前有贡钦序,序称王冕工于画梅,若无贡性之题诗,其画则不贵重,故集中多咏梅诗,如“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又有“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句。其集上卷为五、七言古体和五、七言律诗,下卷为五、六、七言绝句。其诗较少用典,清丽明畅。明孝宗弘治(1488—1505)间,其裔孙贡钦将《南湖集》出示李东阳,李称其诗清新可传,为删去十之一,由贡钦刊刻行世。此集有明刊本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卷、丁氏抄本六卷。

贡性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

儿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

中国古代按月份记述各行业周年行事的典籍。东汉崔寔(约103—170)撰。作者曾任五原太守及辽东太守等职,还著有《政论》。本书《隋书·经籍志》曾著录,大约在宋代佚失,清初的丛书《说郛》曾收录,但次序零乱仅10条,无从窥见原貌。之后,有任兆麟、王谟、严可均等3个辑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石声汉的校注本。本书有日本辑本及日文译本,分别由守屋美都雄(1963,帝国书院)及渡部武(1987,平凡社)辑,译。德国克·赫尔茨曾译成德文(1963,汉堡)。本书仿《礼记·月令》体例,逐月记叙了东汉时洛阳地区一个以农业、小手工业为主,商业收入为辅的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安排。虽然不是专谈农事,但大部分是同农业生产有关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全书正文2371字,其中与狭义农业操作有关的共522字,其余为蚕桑、水利、纺织、酿造、晒药、修造农具、制备武器,乃至粮食、织物的贱买贵卖等事项。反映了当时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交换也多为农、副产品的经济情况。在农业生产方面按生产季节记叙了一年里农事操作的整个过程。对产品的贮藏、加工技术也依据季节做了说明。书中提到“别稻”,这可能是有关水稻栽插的最早文献记载。还有关于当时民俗的记叙,如礼仪教养及衣食住行等。本书的内容虽较丰富,但并未提高到相应的理论水平。在体例上,它是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也是代表作。

康熙几暇格物编

康熙几暇格物编

清朝康熙皇帝在万几之暇所作的一本笔记,内容主要是对天文、地理、古生物、动物、植物、医药、哲学等科学文化现象的调查、实验。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白龙堆”条中对沙丘形状、走向是由当地的风向决定的;“御稻米”条中采用单穗选择获得优良稻种的方法;等等。

两地书

两地书

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时间自1925年3月至1929年9月,共135封(鲁迅的68封),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全书按年月编排,共分三集。第一集,北京(1925年3月至7月)35封;第二集,厦门一广州(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78封;第三集,北京—上海(1929年5月至6月)22封。鲁迅在序言中说,本书所收虽限两人之间的通信,“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讲的是“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推测天下大事”等,似乎是些“平凡的东西”,但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自有“特色”。它使读者看到“工作的相需相助,压迫的共同感受”,从而“增加人们两心共鸣的急速进展”(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著有小说、文集、俚曲、诗、词、杂著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全书共490余篇。其故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及野史佚闻,内容多写孤鬼怪异之事,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鬼狐世界以反映或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现存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十二卷,有目四百八十八篇;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即一般通行本底本,分十六卷,四百余篇,但篇目并不完全。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计四百九十一篇。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大意是要弟子们遵守戒律,精进修行,争取解脱。此经起初被视作小乘经,自《开元录》起移入大乘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唐太宗曾诏派写经生专门书写此经,付京官、刺史各一卷,以此规范僧尼行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