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离骚

作者:扬雄
反离骚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撰人不详。此书亦为「洪恩灵济真君」灵签,当出于明代。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有签诗六十四首。皆为七言绝句。如第一签云:「上吉。夜来吉梦叶熊罴,嘉庆盈门立可期。孔子释氏亲抱送,定是天上麒麟儿。」

诚斋杂记

诚斋杂记

元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元林坤辑集。今存明刊本、 《津逮秘书》本、 《说库》本为上下二卷。另, 《说郛》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作一卷。卷首有周达观《诚斋杂记叙》谓: “只以其中多艳异事,非宿士所宜述,故遂隐其名”,可知连周本人初也不知作者为谁,以后才辗转得知林坤是本书作者, “故特表而出之”。所以有些研究者以为本书作者为周达观,是不能成立的。本书“剽掇”汉晋唐宋诸家小说,“饾饤割裂, 而不著出典”(《四库总目》语)。如卷下的崑崙奴故事原出自裴铏《传奇》集,林坤摘录到《诚斋杂记》卷下中去,竟割裂成五个小故事,足见作者草率成编的严重程度。

屈原

屈原

发表于1941年的《屈原》是梁宗岱最重要的诗歌评论作品。1921年,中学生梁宗岱将《楚辞》和《神曲》进行对照阅读,略有所得,之后他游学欧洲进入象征主义诗学的堂奥,并借由西方诗歌传统反观中国诗歌传统,最终在《屈原》中完成了对《楚辞》现代的、整体性评述,确立了屈原世界性大诗人的地位。

应间

应间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后汉书》见载。《后汉书·张衡列传》曰:“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间》以见其志。”文章设为客言:前哲首务为下学上达,佐国理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主者何不卑体屈己,美言相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衡则应之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得之在命,求之无益”,借鉴前训,我只有“韫椟以待价,踵颜氏以行止”。一句话时机有投合和不投合,天生性命是难以强求改变的。是赋旨在言志,而流于自慰。文章气势苍劲,言词精腴,恣态横溢,刘勰称其“密而兼雅”(《文心雕龙·杂文》)。虽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而作,却不似二者恢谐,更具正色。

角虎集

角虎集

凡二卷。清代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九册。集录有关禅家论净土之语要而成。卷上收录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张商英、冯济川等十四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十一人,卷下收录曹洞宗博山元来、雪关智訚等五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杨杰、范仲淹等九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著一人、古尊宿白居易、文彦博等七人,及庐山慧远、南岳慧思、天台智顗、袁宏道等十一人,计收录僧俗五十九人之语要。卷首附选刻之小序及目次,卷末附起念佛七仪式及编者济能之小传、语要。据选刻之小序所载,知书名系采自延寿之参禅念佛四料拣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凡九卷。清代彭希涑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总立十门,即:(一)净土教祖,(二)阐教圣众, (三)往生比丘,(四)往生比丘尼,(五)往生人王,(六)往生王臣,(七)往生居士,(八)往生杂流, (九)往生女人,(十)往生物类。多由历代之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择出,于各传末皆载有典据。又清代胡珽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始于清初,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列叙一七五人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