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斋词

作者:沈端节
克斋词

一卷。宋沈端节撰。端节字约之,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寓居溧阳 (今属江苏)。淳熙三年,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仕至朝散大夫,江东提刑。能词,吐属清约,颇具风致;措词用语,含情带意。冯煦于 《蒿庵论词》中曰: “字字沉响,匪仅以婉约擅长矣。”是书集词四十余首,其中多有词而无题。考花间诸集,往往调即是题。如: 〔女冠子〕 系咏女道士;〔河渎神〕系送迎神曲等。唐末五代诸词,例原如此。后人题咏渐繁,题与调两不相涉。若非存其本事,则词意俱不可详。集中如〔念奴娇〕二阕之称太守,〔青玉案〕第一阕之称使君,第三阕之称贤侯,竟不知所赠何人。宋人词集似此者颇少,疑原本必属调与题全备。辗转传写,遂遭删削,今无可考补。传世版本有《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宋元名家词》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 毛晋汲古阁校刻本。

章节列表

升序↑

沈端节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微神集

微神集

现代短篇小说集。老舍著。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4月初版,列入“晨光文艺丛书”。收短篇小说17篇:《上任》、《牺牲》、《柳屯的》、《毛毛虫》、《善人》、《邻居们》、《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前有《自序》一篇。 这是作者自编的短篇小说集,经过严格的筛选。这些作品含义严肃,思想深刻,或谴责丑恶的社会现象,或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人生命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上任》、《牺牲》、《微神》、《柳家大院》等篇。《上任》描写一群“弃暗投明”的土匪头目上任治安稽察官而继续通匪容匪的罪恶勾当,揭示出官匪一家的社会黑幕,鞭挞了社会黑势力的危害。《牺牲》刻划了买办知识分子毛博士崇洋媚外的丑恶嘴险。他一身洋装,满嘴女人和好莱坞,“他不喜欢中国人的一切”,骂中国人“野蛮”、“脏”,甚至看不起同行的中国教授。他认为“在中国当个国民是非常冤枉的事”,做什么都要作出“牺牲”。他在所谓“美国精神”的装饰下干出了种种荒唐无耻的行径,最后被送入了疯人院。《微神》是老舍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春暖花开时节,“我”来到了过去情人的故居,回忆起甜蜜而凄惨的初恋:“我”与“她”真诚相爱,然而为生计所逼,“我”只身飘零南洋,“她”却沦为暗娼,当“我”从南洋归来时,“她”却自杀了,为的是永远活在“我”的心中,留给“我”的“永远是青春”。春色中的“微神”境界被粉碎了,心中涌起了对多舛人生的感叹和哀怨。《柳家大院》通过一个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悲惨故事,揭示出封建礼教的残忍和现代帝国主义所标榜的“文明”的虚伪性。这些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幽默凝重的风格特征。如在《牺牲》中把毛博士写成一个“自私自利而好摹仿的猴子”,其幽默的讽刺和调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演山集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人以为确论(《福建通志》)。黄裳为人伉直,是有守之士,因此其诗文均骨力坚劲,不作萎靡之音。裳精礼经,喜道家玄秘之书,往往爱作尘外语,自号紫元翁。所著《演山集》六十卷,为乾道初其子黄玠辑录,建昌军教授廖挺订正刊行。此集前十二卷为古今体诗,余下各卷,依次编入记、序、书、启、表、疏、词、墓志铭、杂文、御试策、周礼义、论语孟子义、论、策、策问、杂说各体文及著作。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刊本和清抄本。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内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相传当年郑和出使西洋,屡历险境而转危为安,认为这是海神天妃保佑之故,因建天妃宫酬谢,立此碑。后来宫毁,仅存此碑。其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述郑和航海史实和建天妃宫之缘起,落款日期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该碑系南京现存的两块明代巨碑之一。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代乾隆总管内务府大臣、《四库全书》副总裁金简撰。该文总结了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从造字到刻印工艺的全过程,并附图予以说明,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宫廷为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共138种,2300多卷),而刻成各种型号的枣木活字25万多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质活字印书活动。聚珍版即活字版。

魏书

魏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弥勒下生经

弥勒下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