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曲麈谭
作者:张琦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张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碧虚子亲传直指
碧虚子亲传直指,南宋道士方碧虚撰。或以为碧虚子即北宋道士陈景元,有误。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称遇海琼先生(白玉蟾)授以道要,后又遇安然居士教授,始得海琼妙旨,录之以成此篇。其书言南宗丹法。以先天一气为丹本,强调炼丹须依次第而行,从修命人手,若妄参禅学,只成顽空。又分别论述药物、采取、乾坤升降、火候、成胎生婴、移鼎温养诸法要。
新生
描写一个失业青年在大家庭中如何受到冷落与讽刺。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道:“我家里平常有两种阶级,虽不是有什么条规,但其界线是很明显的。它是一个有完全性的小小社会,生产力之有无,便决定了那个人在这里头的地位和待遇。一日两顿饭,大抵是我们兄弟三人和母亲先吃,然后才轮及第二阶级——妇人和孩子。而且所吃的东西,则又往往是前者比后者优美。”这番话表现了钟理和对传统大家庭制度的批判。
小西天
《小西天》1934年8月21日—1936年3月25日,连载于上海《申报》副刊《春秋》,小说以30年代西安大旅社“小西天”为背景,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士,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西北风情图。
志怪录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祝允明撰一卷。今存《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作者是有神(怪)论者,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首先说,平时遇到了鬼怪,如果读了本书,那就可“知所以趋避,所以劝惩”,这是从实际中的所谓获“益”讲的:其次,他又说,志怪短篇, “恍语惚说,奇目警耳”,是一般读者“所喜谈而乐闻”的,可供茶余饭后消遣之用。本书宣扬事皆前定,不可改变。《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所载皆怪诞不经之事”。但作者自序云:“志怪虽不若志常之为益,然幽怪之事,固宇宙之不能无,而变异之来,非人寻常念虑所及”,书之可以“趋避”,可以“劝惩”还可以“夺目警耳”,故为“吾侪之所喜谈而乐闻”,有娱悦作用。书成于弘治初。篇幅多为数十字至数百字。
历代赋汇
赋总集。清陈元龙辑。一百八十四卷。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授编修,累擢广东巡抚,在粤有治河政绩。后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元龙工诗,有《爱日堂诗》二十七卷,又辑有类书《格致镜原》。奉旨修纂赋总集。此书以前人成果为基础,又广搜博采,戮力网罗,连散见于类书杂著中之零星句段亦一并录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收先秦至明代各类赋作三千八百三十四篇。以类划集。正集一百四十卷,专收叙事记物之作,内容广博。分天象九卷,岁时四卷,地理十七卷,都邑十卷,治道、典礼各六卷,祯祥四卷,临幸一卷,搜狩二卷,文学四卷,武功二卷,性道四卷,农桑二卷,宫殿六卷,室宇七卷,器用四卷,舟车一卷,音乐六卷,玉帛三卷,服饰、饮食各一卷,书画、巧艺、仙释各二卷,览古六卷,寓言二卷,草木六卷,花果七卷,鸟兽九卷,鳞虫四卷。外集二十卷,皆为抒情言志之赋。分言志六卷,怀思、行旅、美丽、情感、人事各二卷,旷达三卷,讽喻一卷。另有残文逸句二卷,类别同于正集。补遗二十二卷。此集是我国第一部、亦是最好一部历代赋体文学作品较完备之总集,两千年间,叙事体物,抒情言志之名赋大体全备。为年代所限,清代作品未录,某些作品未考出作者姓名。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光绪年间双梧书屋俞樾校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