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思乡王粲登楼
作者: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襟孤傲,为函养其锐气,有意将王粲冷落在旅馆,并于酒筵上当着曹植的面故意羞辱王粲。王粲因此一怒而去。蔡邕却又托曹植暗助王粲资财,使其去投刘表。王粲路途中生病,资财用尽,见刘表后因骄傲失礼不为刘表所用,流落荆州。友人许达请王粲到溪山风月楼游赏,两人饮酒叙谈,各抒心中不平。王粲叹自己怀才不遇,流落他乡,感而作诗,并欲自杀,被劝阻。此时朝中使臣来宣王粲回长安,皇帝见有他的万言策,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管左丞相事。王粲回京,谢曹植往日相助和代奏万言策之恩。蔡邕来见,王粲先是拒绝相见,后又故意羞辱。这时曹操说明一切都出于蔡邕的暗助,王粲方悟,于是拜谢丈人。王粲、蔡邕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剧本只是依据王粲的《登楼赋》虚构情节,多与史实不符。因剧本写出了不得志文人的怀乡之感,且曲词典雅优美,故深得元明曲论家赞赏。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猜你喜欢的书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详加说明,反映出当时园艺栽培之技术。《牡丹记跋尾》则叙蔡君谟书此“记”于石的经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言不繁,说事明晰。知识性很强,文风也朴实自然。在结构和行文上对陆游《天彭牡丹谱》有影响。
神仙传
小说。东晋葛洪(284—364)撰。十卷。洪有《抱朴子》已著录。作者自序云此书为回答弟子滕升怀疑神仙之说及补刘向《列仙传》之简略而作。前此秦人阮仓记有神仙数百人,刘向仅记七十一人。此书上自黄帝时代之广成子下至魏武帝时之封衡,凡收神仙传说人物九十二人(原八十四人,《汉魏丛书》从《太平广记》中辑出八人,合为九十二人)。其中除广成子、彭祖与《列仙传》相重外,余皆此书新编。《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道家类。 《日本国见在书目》杂传类析为二十卷。又《崇文总目》道书类、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道家类著录葛洪《神仙传》一卷,系节本。常见的通行本载于《广汉魏丛书》、 《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 《说库》等书,共列九十二仙人,人数多,记事详。 《四库全书》系毛晋刊本,列八十四人。
白话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此为《旧五代史》白话文。
天潢玉牒
此书载明太祖历代世系,及其自微时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皆详列之。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则永乐时所编。天潢:皇族,宗室。玉牒:帝王族谱。此书以编年体叙明初帝王世系,故名之日《天潢玉牒》。有《金声玉振集》本、《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日讲四书解义
二十六卷,清康熙编著。成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书以为内圣外王之道备于孔子,孔子的心法又寓于六经。六经的精义又集中于《论语》。《论语》又得曾子、子思、孟子递相推衍,而有《大学》、《中庸》、《孟子》,四书都是千古帝王的枢要,非仅为儒生章句之业。其实,此书所依据的不过是康熙皇帝御用儒学讲官的讲义。
佛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