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贤记

作者:佚名
四贤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今乐考证》著录。全剧38出。元代建康肃政廉访使乌古孙泽刚直廉洁,迁广东开府,安置妻杜氏于家乡陈州,只身赴任。杜氏贤惠,见乌古孙40无子,趁其在外,为纳妾王氏。接娶之夕,正好乌古孙与墨吏彻里帖木儿闹翻,挂冠归来。王氏虔诚祈祷,感动天帝,赐杜氏生一子,取名良祯,王氏精心教养,视如己出。良祯成人后,王氏出家修道。陈州棒胡聚众造反,乌古孙一家逃难途中遭乱军冲散。良祯走失,被曾受乌古孙恩惠的吉一收留,并亲送良祯上京赴试,良祯中式得官,告假寻亲,经一番波折,终于找到父母及庶母王氏,一门四贤,得以团聚。今存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猜你喜欢的书

矮纸集

矮纸集

《矮纸集》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一种,为汪曾祺小说集。因汪曾祺喜爱陆游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故以“矮纸”为书名。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

长乐六里志

长乐六里志

吾少孤未学,及龄稍稍具智识,即喜闻长者谭里中掌故,爱诵忠孝节烈文章。迨更事,怀登涉之志,所至大江南北,流连光景,考文献,莫不期于自达其性情而止。今忽忽年五十矣,念于时无补,愧厕身士林耳。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地方志。纂辑刘良壁,字省斋,湖南衡阳人。1737年(乾隆二年)任台湾府知府。1740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五月书成。除卷首圣谟一卷外,凡二十卷。依次为: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风俗、田赋、户役、典礼、兵制、学校、公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古迹、杂记、艺文十九篇。中职官篇分为两卷,余各为一卷。书中县、厅分志,已与前修高、周两志不同。通称刘志。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出版。

离散之前

离散之前

《离散之前》写于质夫与几个同学办的季刊周报,因杂志发行者供养不起而被迫停刊。如今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上海,各奔自己的故乡而去,而且这一次分手,以后也不见得再有“聚首”的机会。这就使深深的离别之情,爆发于特定时刻之内;虽然只是一刹那的心理活动却分外强烈。

章台柳

章台柳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未署作者。今存醉月楼刊本,范宁先生藏。作品叙韩翊与柳氏的爱情故事,系由唐传奇许尧佐的《柳氏传》演化而来。两相比较,不同有三:一、篇幅长短不同,前者为短篇,后者为长篇;二、语体和叙述方法不同,前者为文言,后者为白话,三、后者又增一婢女轻娥。另,明代熊龙峰刊有《苏长公章台柳传》,晁氏宝文堂书目中著录有《失记章台柳》。 唐天宝间秀才韩翊流寓京师,与李王孙交为莫逆。李蓄妓柳氏,人称“章台柳”。韩柳二人互相爱慕,李遂将万贯家资与柳氏悉赠韩翊,自己前往华山学道。韩应试中探花,因安禄山反,别柳氏赴侯希夷节度使处任参军。番将沙吒利恃平反有功强抢柳氏,柳拒不从。郭子仪军收两京,韩翊还长安寻柳不遇。青州勇将许俊许虞侯感韩柳诚挚之爱,纵马抢回柳氏,遂使韩柳夫妻团圆。

无事为福斋随笔

无事为福斋随笔

二卷。清代韩泰华 (生卒年不详)撰。韩泰华字小亭,钱塘 (浙江杭州)人,道光时官居潼关道。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定体例,也未分类,所记涉及面广,有金石、版本、掌故、地理、名人逸事、方言俗语、诗文典籍考证等多项内容,其中记述的元 《文选》毁于兵乱、宋会要未及编纂等内容,较有价值。又如张巡城困之遗事足以增广见闻。全书详略得当,对研究古代文化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功顺堂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