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斋诗话

作者: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

诗论。清潘德舆(1785—1839)撰。十卷。附《李杜诗话》三卷。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举人,安徽候补知县。此编为作者晚年定稿,由徐宝善于道光十六年(1836)刊行。总三百二十五则。书前有钟昌、徐宝善的两篇序。全书以儒家“诗教”为宗旨,但讲诗艺却多本于道家的自然、神妙之说,内容十分丰富。作者认为诗有“神理意境”,即“有关寄托”,“直抒己见”,“纯任天机”,“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三百篇(指《诗经》)是典范。书中讲“天机”、“灵机内运”、“先天神运”、“弦外之音”、“环中之妙”及“神韵”等,继承了司空图、严羽的观点。此书论诗,涉及面颇广,上起《诗经》,下迄清代,阐发源流正变,品评艺术成就,评述前人诗论观点。

潘德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学闲谈

文学闲谈

文学理论集。朱湘著。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8月初版。收论文13篇,附录文章4篇。主要论述文学的功用,载道文学、异域文学、古典文学、浪漫文学、地方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诗歌创作过程、诗歌的特征与技巧等问题。不乏独创见解,也有不准确的观点,如认为“最新的现代文学与最旧的古代文学,在本质上并没有变更,所变更的只是方式”。

清微仙谱

清微仙谱

清微仙谱,元朝清微派道士陈采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至元癸巳年(1293)作者自序,内称:道教清微派「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为一」。按祖元君即清微派创始人、唐末广西道士祖舒。经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其学八传至混隐真人南毕道,南毕道又传雷囦先生黄舜申。本书作者陈采自称为黄舜申弟子,亲受清微道法,故编纂刊行此书。全书分六节,概述清微道派之源流及传承谱系,每节概略如下:〈清微道宗〉,列举元始上帝等二十余位神真; 〈上清启图〉,列举玉宸大道君等十余位神灵; 〈灵宝宗旨〉,记述灵宝天尊等九位神灵; 〈道德正宗〉,记述玄元老君等六位神真; 〈正一渊源〉,记述天师张道陵等七位神真。以上五派,皆为清微派之渊源。 〈会道〉,记述自昭凝祖元君(祖舒)至元代黄舜申等十一位清微派宗师之生平事蹟和传承谱系。此节虽仍有疑问,但大致可以相信。

大六壬秘本

大六壬秘本

神后属子,其数九,味咸,女虚危三宿三位。
子加日上,乘天后,为小女。子加小吉,加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匪类。
五子加日辰为公姑。子加酉为孀妇。子加辰作虎为军妇。子加卯作常为娼妓。
亥加子为孩童。子加亥作天空为幼女。加巳日上为嫁妇。子加辰女患,亦为水沉。

人间乐

人间乐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8回。清无名氏撰;题“天花藏主人编次”。今有清乾隆年间宝轮堂刊本。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又有清初刊本,目录叶有题“新镌批评绣像锦传芳人间乐”,卷首有“锡山老叟题于天花藏”的序。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松江府有个叫居敬的人,表字行简,老来无子,只生一位小姐,爱如掌上明珠,故名为掌珠小姐。居夫人思子,所以把小姐扮为公子,取名宜男。宜男自幼好学,才华出众,人称神童。一天,居宜男和嘉兴秀才许汝器(字绣虎)偶遇,两人都为对方的才华风雅所吸引,宜男称愿把妹妹许配给绣虎。从此,居宜男回家便着女装,仍称掌珠小姐,专待许绣虎高中后迎娶成婚。许绣虎的才华又被大冢宰来天官看中,想招为女婿,就用计把绣虎骗到家中,强逼他允婚,绣虎坚决不允。于是,被软禁在密室,又遇袁德妻子救出。许绣虎在京师应试,高中探花。这时,来天官又来逼婚。于是为解脱绣虎,居行简便以居宜男的名义答应娶来天官之女,而许绣虎则与掌珠小姐成婚。这样,居家头天迎娶“儿媳”,接着出嫁女儿,居、来二小姐共嫁探花许绣虎,成就美满婚姻。与其它才子佳人小说相比,《人间乐》的故事情节虽不算曲折复杂,但却构思巧妙,结构严整。应该指出,在题为“天花藏主人编著”的小说中,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文字表达上并非出色之作。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是梁启超于1922年给清华学校历史系学生课外讲演的整理稿。主要讲述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屈原、陶渊明、杜甫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代这段时间文学最兴盛阶段***诗人的代表。梁启超对三人分别作了详细的研究,可算是整体研究框架下的个案分析。早年喜爱填词的梁启超因政治的考量而略于创作,但在研究方面则有深入而系统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其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中.他的词学观注重体制之辨,以情感为尚,推许辛弃疾词"元气淋漓"的阳刚之美,这昭示了"新""旧"转换的词学进程:其基于传统的辨体之说和主情之论,统摄于以"表情"方式为视角的"系统"研究,在守旧和开新两方面具有辩证通达而又交融互动的意涵;而其关于辛弃疾的研究和评价,则具有词学史和方法论的意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原系梁启超生前未完成之稿,其去世后由后人整理出版。1936年该文由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后收入林志钧整理的《饮冰室合集》中。

肇论

肇论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