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斋诗话

作者:赵元礼
藏斋诗话

“赵元礼好为诗,以余力为随笔。近复摘随笔中之谈诗者以为诗话”。《藏斋诗话》主要内容是谈诗论诗。一是,结合具体诗作,对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唐宋诗词大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如他认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诗具有“磊落刚健”的特点;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一诗体现了诗人的“抱负”;韩愈“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一诗表达了作者的“倔强”气;苏东坡“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一诗“坦白阔大”。正因为这些大家具有不同风格,并且这些诗作均记录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故赵元礼认为,“熟读此等诗可以变化气质”。二是,记录了城南诗社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赵元礼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天津,且在1921年与严修、金息侯、王仁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城南诗社”,因此,《藏斋诗话》记载很多这方面的情况,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赵元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樊榭山房集

樊榭山房集

诗文别集。清厉鹗撰。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生平博冶群书,尤熟于宋事。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等。此集约十七万字。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题曰“樊榭山房”,即以名集。原集诗八卷,词二卷,续集诗八卷,北乐府一卷,小令一卷。鹗自编。文集八卷,为其门人汪沆编。另集外诗四卷,集外词五卷,集外曲二卷,为光绪间汪曾唯汇刻全集时编入。厉鄂以诗名世,编著《宋诗纪事》,影响甚远。其文富赡丰腴,章法严密,语言典雅。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薛案辨疏

薛案辨疏

医案。明薛己撰。钱临疏。二卷。原案成书于嘉靖八年(1529),注疏年代未详。按病证分为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等二十一类,约八万二千余字。以证为题,每证载若干案例,均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简述证候、辨证与治法。其中叙述脾胃肝肾亏损的证治颇多。确有独创之处。钱氏疏文,结合薛氏辨治要点,进一步阐明辨证之理,分析理法方药,并详析案中对方药记载不详者,有助于对正文的理解。对薛氏学术思想有所阐发,便于临证研究参考。有乾隆间刻本,民国七年(1918)绍兴药学报社《国医百家》铅印本。

石山医案

石山医案

医案。明汪机 (1463—1539)撰。三卷,附录一卷。机另有《运气易览》已著录。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汪氏持论多宗丹溪。认为丹溪的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结合到人体则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遇有病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拘泥于成方,善用参芪益气补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著。纠正宋金以来 《局方》 用药偏于温燥,刘河间用药偏于寒凉之弊。汪氏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故案中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施治灵活,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附录载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芪用法二则和李汛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有《四库全书》本,上海食竹山房石印《汪氏医学丛书》本。

黄帝宅经

黄帝宅经

黄帝宅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论述卜宅之法。谓家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若家宅安则家族昌吉,不安即门族衰微,故须考察家宅之阴阳休咎。其法术分宅院四面为二十四路,配以天干地支、八卦九宫方位,以相其吉凶。相宅之要在于阴阳平衡,阴阳得则吉昌,偏阴偏阳则凶。凡欲移居,须向福德之方;凡欲造宅,须顺十二月之生气,若修造时冲犯土气,即有灾殃。书中有相宅图二幅。详述二十四路、十二月建造之吉凶禁忌。又有所谓五虚五实之法,谓宅大人少、门大内小等为五虚,令人贫耗,五实则令人富贵云云。

诗女史

诗女史

妇女诗总集。十四卷,拾遗二卷。明田艺蘅编纂。田艺蘅字子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岁贡为徽州训导,后辞归。性磊落,以著述为事,大约生活在隆庆、万历期间。妇女作诗,肇自先秦。许穆夫人之《载驰》著录于《诗经·鄘风),此后代有妇女著作传世。南朝宋始有《妇人诗集》之编纂,但已不传。此书是明代编纂较早的一部历代妇女诗总集。田氏肯定了妇女在社会中与男人相等的地位:“乾坤异成,男女适敌”,至于“内外各正”只是“职有所司”,分工上的不同,所以他对历代不重视对妇女著作的收集是不满的,并专力搜集古往今来妇女诗作,本着“人有善而必彰,言无微而不齿”的态度,广泛收罗。“自五帝至秦,以其邈远,故所必录;自汉至六朝,则事略而诗详;自唐至五代,则事详而诗略”(见田氏《自序》)。于宋元则突出大家、名家,明代只是偶录所见。由此可见田氏选诗目的在于因诗存人,“当为续史”。此书也不脱明人著书风气,往往好古炫博,考略疏略,如《皇娥歌》本出自晋王嘉《拾遗记》,为小说家言。编者则断为嫘祖所作,甚为荒谬,颇为后人所诟病。有明嘉靖间刊本。另有清李元龄为补《诗女史》十二卷。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