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记
作者:佚名
明代传奇。作者不详。五十五出。《传奇汇考标目》增补本上尾有近人据“李氏《海澄楼书目》补得明人传奇目”,载有此剧目。今存本卷末刻有刊行者的告白题记,云:“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页。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据此,《荔镜记》是根据《荔枝记》改编而成。演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写南宋景炎间,泉州官宦子弟陈三(伯卿),奉父母之命送兄嫂赴广南任所,路经潮州,在元宵节之夜与黄五娘(碧琚)相遇,各生爱慕之情。西街林大,在元宵灯会见五娘貌美,上前纠缠。遭到五娘婢女益春的讥笑后,仍不死心,又遣媒到黄家提亲。五娘的父亲黄九郎见林大家资丰厚,应允婚事。下聘礼之日,五娘不从父母命,令家人打走媒婆,誓死不嫁林大。是年六月,陈三从广南返泉州途中,又经潮州。他骑马游街,从五娘楼下经过,时值五娘、益春倚楼赏夏,两人再次相逢。五娘投下荔枝、手帕,作为定情表记。陈三拾起后,乔装磨镜匠到黄家磨镜,并故意打碎宝镜,卖身黄家为奴以偿。五娘经过反复试探,始知陈三即荔枝投中的骑马官人。经益春从中周旋,二人终于结合。林家婚娶日期渐近,陈三、五娘相偕私奔,直往泉州。林大得知此信,登门逼婚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第一出
- 第二出 辞亲赴任
- 第三出 花园游赏
- 第四出 运使登途
- 第五出 邀朋赏灯
- 第六出 五娘赏灯
- 第七出 灯下搭歌
- 第八出 士女同游
- 第九出 林郎托媒
- 第十出 驿丞伺接
- 第十一出 李婆求亲
- 第十二出 辞兄归省
- 第十三出 李婆送聘
- 第十四出 责媒退聘
- 第十五出 五娘投井
- 第十六出 伯卿游马
- 第十七出 登楼抛荔
- 第十八出 陈三学磨镜
- 第十九出 打破宝镜
- 第二十出 祝告嫦娥
- 第二十一出 陈三扫厅
- 第二十二出 梳妆意懒
- 第二十三出 求计达情
- 第二十四出 园内花开
- 第二十五出 陈三得病
- 第二十六出 五娘刺绣
- 第二十七出 益春退约
- 第二十八出 再约佳期
- 第二十九出 鸾凤和同
- 第三十出 林大催亲
- 第三十一出 李婆催亲
- 第三十二出 赤水收租
- 第三十三出 计议归宁
- 第三十四出 走到花园
- 第三十五出 闺房寻女
- 第三十六出 途遇小七
- 第三十七出 登门逼婚
- 第三十八出 词告知州
- 第三十九出 渡过溪洲
- 第四十出 公人过渡
- 第四十一出 旅馆叙情
- 第四十二出 灵山说誓
- 第四十三出 途中遇捉
- 第四十四出 知州判词
- 第四十五出 收监送饭
- 第四十六出 叙别发配
- 第四十七出 敕升都堂
- 第四十八出 忆情自叹
- 第四十九出 途遇佳音
- 第五十出 小七递简
- 第五十一出 驿递遇兄
- 第五十二出 问革知州
- 第五十三出 再续姻亲
- 第五十四出 衣锦回乡
- 第五十五出 合家团圆
猜你喜欢的书
萧红散文集
汇集了萧红的多部散文,精选了作者的著作:小黑狗、中秋节、烦扰的一日、夏夜、蹲在洋车上、镀金的学说、饿、祖父死了的时候、初冬、同命运的小鱼、索非亚的愁苦、春意挂上了树梢、册子、剧团、欧罗巴旅馆、孤独的生活等。
藤氏医谈
医话著作。2卷。日本近藤明(隆昌)撰于享和二年(1802年)。上卷述温病、疫病等凡10论,下卷述杂说、伤寒等凡6论。在辨温病、时疫方面颇有见地。书中论证疫乃厉气为病,对疫、温、伤寒3种病证之异予以鉴别,并辨正吴又可对于“冬伤寒、春病温,亦即疫病”说之误。各论间有若干附方。现有日本1802年浪华书铺刻本,及其他多种刻本,后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重订喉科家训
喉科著作。4卷。清刁步忠(惠三)撰。刁质明(守愚)编辑于1918年。卷1论《内经》咽喉经义及咽喉所归脏腑。次述诊断、喉部识经、喉证虚实辨证及预后。再列咽喉外治各法,包括通关、针法、探吐等法,后列常用方药。卷2为咽喉内治辨证与方药。卷3介绍白喉治法。卷4为喉痧证治,强调喉痧先宜解表,并详言喉痧顺逆治法等。现存《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司马迁
作者季镇淮。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描绘了司马迁不平凡的一生,颂扬了其光辉业绩,讴歌了其巨大贡献,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与精髓。作品集中了分散而零碎的资料,充以血肉,加以必要的疏理和说明,突出这位文化伟人的形象,并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文史牵手,情理兼顾,熔知识性、文学性于一炉,是一册了解司马迁、《史记》,乃至西汉时期的参考书。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往生淨土本缘经,一卷,失译,附西晋录。
法句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一卷十四品本《法句经》的注疏。卷首先释《法句经》名,然后分明序分、辨正宗分、明流通分三门释疏正文。研究者或谓本疏约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作者可能与摄论学派有关。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还有同名《法句经疏》,性质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