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曲杂札

作者:凌濛初
谭曲杂札

古典戏曲论著。明人凌濛初著。这部著作共15则。本文以元曲的“本色”为其论述明传奇优劣的标准,开宗明义就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曰本色。”因而他认为梁辰鱼始为工丽之滥觞,并对王世贞盛赞梁辰鱼之作,以及对汤显祖、沈璟、徐复祚、李日华、陆采等人的剧作都有批评之词,这些批评皆有其独到之处。他又论述了戏曲结构、戏曲结尾、戏曲声律等诸多问题,强调:“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他反对扭捏巧造,不合情理之作。他认为戏曲结尾“大都以词意俱若不尽者为上”,反对狗尾续貂。对于戏曲声律,他力主以《中原音韵》为准。其他方面诸如对戏曲宾白、戏曲的改编等问题也有议论。虽然这些议论都是杂记形式,缺乏系统,但其中多有闪光之处。因此这也是一部了解明人戏曲理论的重要参考书。《谭曲杂札》原只附刻于凌濛初的《南音三籁》卷首,有明末刻本和清康熙间刻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将其作为专著的一种,编入书中。

凌濛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痧胀专著。三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共载痧证45种,列方70首。

寇忠愍公诗集

寇忠愍公诗集

诗别集。宋寇准撰。三卷。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曾官巴东知县、枢密院直学士,判史部铨。参决政事,正直敢言,为太宗所信重。景德元年(1004)任宰相,力主抵抗契丹军南侵。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职,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贬死雷州,谥忠愍。准知巴东时,尝自选诗作百余篇,为《巴东集》。后河阳守范雍辑其作,编为是集。卷首有范雍序。正文含诗三卷,收各体诗二百余首。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亦为晚唐派。其五律《冬夜旅思》等,情思凄婉,有贾岛诗风。其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颇受王维、韦应物诗影响。如《夏日》中“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风麦秋时”《书河上亭壁》中“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等句,均情景交融,清丽深婉,勘称佳句。有宋范雍初刻本,清圣香楼刊本,辨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

杨氏女杀狗劝夫

杨氏女杀狗劝夫

元杂剧剧本。一名《王翛然断杀狗劝夫》。简名《杀狗劝夫》。萧天瑞撰。末本。故事写孙荣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相交,其弟孙华规劝其兄。孙荣听信胡言,反将孙华逐出门外。孙荣妻知其夫不正,于是设计杀死一狗,剥去皮尾,饰以人衣,放在门前。孙荣见而大恐,请来柳、胡二人一同掩埋。二人反目不但不助,反而报官。孙华至公堂,为救其兄自认杀人。后荣妻杨氏亦至公堂,说明原委。官家惩处了柳、胡,旌表了杨氏。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元杂剧剧本。简名《黄花峪》。不著撰者姓名。末本。本剧为“水浒戏”之一。剧演济州秀才刘庆甫携妻李幼奴于重阳日往泰安州烧香,回程在酒店小息。花花太岁蔡衙内见幼奴貌美,令其劝酒,幼奴不从。蔡衙内老羞成怒,遂吊打刘庆甫。梁山好汉杨雄过此,打跑蔡衙内,救下刘庆甫。并说,如有冤屈,可去梁山泊告状。待杨雄走后,蔡衙内复回,抢李幼奴至水南寨。临行,幼奴将枣木梳付与丈夫,为日后报仇寻妻之证。刘庆甫至梁山哭诉。首领宋江遣李逵下山搭救李幼奴,再遣鲁智深随后接应。李逵扮货郎至水南寨,出刘庆甫所与枣木梳,救出李幼奴,打跑蔡衙内。蔡衙内到黄花峪云岩寺躲避,遇鲁智深在寺,遂将其擒拿。此剧第一折正末为杨雄,第二、三折为李逵,第四折为鲁智深,第一折旦角李幼奴亦唱一曲,有异于杂剧常格。《孤本元明杂剧》为本剧所作的提要中说:“曲文本色,颇有俊语,在水浒诸剧中,为最胜之作。”并依据孙楷第的说法,将其归于元代无名氏所作。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曾据以校印。

马氏南唐书 [标点本]

马氏南唐书 [标点本]

马令《南唐书》30卷,撰成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该书仿效《三国志·蜀书》之例,置先主(李昪)书、嗣主(李璟)书及后主(李煜)书,共5卷。人物列传17类22卷。灭国传2卷,略载南唐所灭之楚、闽二国及殷(王延政)政权事。谱1卷,其中建国谱叙地理,记南唐35州得失的情况,所记仅有军、州而无县;世裔谱考溯李昪之祖源。该书仿效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笔法,卷首文末多有序、论,以“呜呼”发端,各予褒贬。国图藏明初刻本(清张载华校,清方若蘅题款,清单学傅跋)、明嘉靖二十年(1541)姚咨茶梦斋抄本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汝达刻本为现存较早版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张海鹏辑《墨海金壶》本等丛书本、啸园沈氏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较为常见,又四部丛刊续编本附有张元济校勘记一卷。

菩萨逝经

菩萨逝经

一卷,西晋白法祖译。逝童子经之异译。逝者,梵语童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