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濛初

- 姓名:凌濛初
- 别名:字玄房,号初成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乌程(浙江吴兴)人
- 出生日期:1580年6月18日
- 逝世日期:1644年
- 民族族群:
凌濛初(1580年6月18日-1644年),明末小说作家,戏曲作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凌约言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父亲凌迪知历官工部营膳司主事、大名府通判、常州府同知。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补为廪膳生。万历三十年与冯梦祯相识。次年同游吴地,并合评《东坡禅喜集》。万历三十七年寓居南京珍珠桥。其科场颇失意,不得已于天启三年(1623)入都就选。直到崇祯七年(1634)授为上海县丞。居上海8载。崇祯十五年擢徐州判。在农民起义军纷起时,何腾蛟兵备淮、徐,他上《剿‘寇’十策》,遂入其幕。他诱降起义首领陈小乙,因“功”授楚中监军佥事,未赴。崇祯十七年,他抵御农民起义军,呕血而死。他著有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这2集各为40卷40篇,除“二刻”中第23卷《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重复,第40卷为杂剧《宋公明闹元霄》外,实际收短篇小说78篇。他在《初刻拍案惊奇序》中说明了写作缘起、方法及其意旨:“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出而衡之,不知一二遗者,皆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已。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文不足征,意殊有属,凡耳目前怪怪奇奇,当以无所不有。总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可谓云尔而矣。”“二拍”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生活,但也含有较浓的因果报应、宗教迷信的思想,以及色情描写。其艺术上不如“三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它“叙述平板,引证贫辛”的缺点。
他创作的杂剧,除《宋公明闹元霄》外,还有《北红拂》(亦名《莽择配》)、《虬髯翁》(亦名《扶余国》)、《蓦忽姻缘》、《穴地报仇》、《祢正平》、《刘伯伦》、《桃花庄》、《颠倒姻缘》。今存有前3种。他创作的传奇2种《合剑记》与《雪荷记》,今均佚。他改编《玉簪记》为《乔合衫襟记》,今存有佚曲。他还有戏曲理论著作《谭曲杂札》、《曲律》。他反对“人情所不近,人理所必无,世法既自不通,鬼谋亦所不料”的故事情节。他还编选有《南音三籁》,选南散曲97套和小令27题;又选南传奇132出和只曲17题。“三籁”是将他所选各曲分别品评为天籁、地籁、人籁3等。
猜你喜欢的书
海槎余录
笔记。明顾岕著。一卷。兹编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时所录见闻。自序云:“儋耳孤悬海岛,非宦游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顽无法,为兹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难其终也。余自嘉靖龙飞,承乏是郡,迄于丁亥,乃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共几百余则。”然“颇多散失”,是编为追忆所及,仅得四十余则,然亦饶富南国情趣,堪为游记之作。书中记述了黎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描写了与汉族杂居和邻近汉族地区的黎族,已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掌握了“以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的先进灌溉方法。在耕作方法上普遍进行中耕和施肥。贸易活动和地方性的集市和墟场也发展起来。
鹤山笔录
一卷。旧题南宋魏了翁 (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 《周易要义》。此书卷末有悔馀老人跋,称“竹坨自粤游回,钞鹤山笔录一卷见示,予意必陈腐满纸,漫不省也。近因笺注苏诗,试取检阅,则见辨核纪录,皆有真趣,卓乎不说名家。毛氏《津逮》既镌其题跋而不及此,想汲古阁中亦无此藏本也。”悔馀老人为查慎行别号,竹坨不知为何人。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考证,朱彝尊《曝书亭集》无此书跋,而查慎行补注苏诗亦无一字引此书,跋中“辨核纪录,皆有真趣”二语,文义不通,怀疑其书不出查慎行之笔。陆煊将其书刻入《奇晋斋丛书》时,又作跋语云,“《唐宋丛书》曾刻魏了翁《经外杂钞》二卷,此才及十分之三,大段相类,而互有异同。”其实,《鹤山笔录》就是节录 《经外杂钞》,杂记经史文化诸事,并注以自己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怀疑当时书贩所为。但其节录 《经外杂钞》之文,具有参考价值,可供治文史者参证。今有《奇晋斋丛书》、《函海》、《学海类编》等丛书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氏幼时读经,喜天文数学,青年时遵父遗命专研医理,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有精深研讨,曾先后在奉天创办立达医院、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中年以后自学西医,试图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其学求思想之代表作。本书内容包括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部分,总计约八十万字。其中医方部分,主要介绍治疗阴虚劳热、阳虚、大气下陷、喘息、痰饮、肺病、吐衄、心痛、癫狂、痫风、小儿风证、内外中风、肢体痿废、膈食、呕吐、霍乱、泄泻、痢、燥结、消渴、癃闭、淋浊、伤寒、温病、瘟疫、瘟疹、疟疾、气血郁滞肢体疼痛、女科、眼科、咽喉、牙疳、疮科等等病证之方剂,计一百七十六首,一方一论,颇有实用价值;药物部分,则撰有石膏解、人参解等七十九种药物的临证应用心得,一药一论,亦颇有见地;医论部分,则刊载医学论文九十篇,所论病证治疗心得,匠心独具,颇具效验;医话部分,则收录临证随笔及问题解答计四十四则;医案部分,则包括虚劳喘嗽、气病、血病、脑充血、肠胃病、头部病、肢体疼痛、肿胀、黄疸、痢疾、大小便病,不寐、痫痉癫狂、伤寒、温病、疟疾、霍乱、妇女病等十八门一百三十七个病例,且病案记录较为完整,辨证准确,处方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颇有参考价值。
云阜山申仙翁传
不题撰人。有“大元崇祀”语,盖元人所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申仙翁,名泰芝,字广祥,唐道士。
谛闲大师遗集
四明观宗寺谛闲大师著,嗣法门人湛山倓虚编订,优婆塞弟子(叶恭绰蒋维乔)参校,谛闲 : 浙江黄岩人。二十一岁出家。由天台山国清寺迹端授记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世。应请在各丛林讲经,最后住持天台山万年寺。主办过南京僧师范学堂及宁波观宗学社(后改弘法研究社)。著有《教观纲宗讲义》、《大乘止观述记》、《金刚经新疏》、《圆觉经讲义》等,门人辑为《谛闲大师全集》行世。谛闲大师遗集共分五编。第一编经释,第二编观释,第三编论释,第四编忏释,第五编遗著、语录。
呆庵普庄禅师语录
凡八卷。八卷,明普庄说,慧启、智粤、智胜等编,附塔铭,又云敬中和尚语录,内题呆菴庄禅师语录,惟末卷尾题吴门兜率园比丘明闻阅呆庵庄禅师语录。刊于崇祯三年(1630)。又称敬中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敬中普庄为临济宗了堂惟一之法嗣,曾住持抚州(江西临川)北禅寺、江西南康云居真如禅寺、杭州(浙江杭县)径山万寿禅寺,弘扬禅法,接化学人。本书内容乃普庄住持上记三刹之语录,包括上堂、小参、拈古、颂古、偈、诗、赞、塔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