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
作者:吕坤
思想杂著。六卷。明吕坤撰。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始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为古代道德修养名著。提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认为“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非圣人之言所能限”,“非圣人之制所能尽”(《道体》)。书中所论涉及到 “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
猜你喜欢的书
东庵集
元诗别集。4卷。滕安上撰。据姚燧为滕安上所撰墓志铭,滕安上有《东庵类稿》15卷,由江西廉访使赵秉政刊行于世。明人焦竑的《国史经籍志》说,滕安上有《东庵稿》16卷。姚燧所说的《东庵类稿》15卷应包括诗、文两大类作品,其书早已不见传本。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滕安上诗200余首,重编为《东庵集》4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3为七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他今存的诗作以七言律诗数量最多,成就也较高。《四库全书总目》评《东庵集》说:“其诗格以朴劲为主,不免稍失之粗犷。而笔力健举,七言古诗尤有开阖排宕之致,视元末秾艳纤媚之格全类诗余者,又不以彼易此矣。”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分析辨异。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校刊《丹溪全书》本,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刊本。
奇门遁甲元灵经
遁甲之说,论者谓始于黄帝,删于吕望、张良。汉以前往往散见于他书,至于《隋书?;艺文志》始有专书一十三卷,唐益倍之。《后汉?;张衡传》郑元既注九宫之说,而《南齐?;高帝本纪》云:“九宫者,一逢、二内、三冲、四辅、五禽、六心、七柱、八任、九英,皆有太过不及之占。”唐会要元宗三载十月,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京城,置九宫坛:五数而为中,戴九履一,右七左三,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于遁甲。武宗会昌二年正月,左仆射王起等奏,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吉《五行大义》所谓“一宫天蓬卦坎行水方白”者,与今奇门之言星无异。
诗经疏义会通
二十卷。元朱公迁撰。朱公迁,字克升,乐平(今属江西)人。至正年间,曾任婺州、处州教授,晚年病归故里。曾题其室为“高明之所”,学者称为明所先生。着述除《诗经疏义会通》外,还有《四书通旨》、《四书约说》、《余力稿》等。《诗经疏义会通》亦称《诗经疏义》。该书为阐释朱熹《诗集传》而作,注之有疏,故名《诗经疏义会通》。其体例为一诗一释,先列朱熹之说,再用小字进行疏证,引用他说,用“辑录”以示区别。注音夹于句中。该书的特色是:一,对《诗集传》的名物、典故的阐释尤其详尽,弥补了《诗集传》的不足。对朱熹的释意也进行力所能及的诠解,这对把握朱熹的写作用心,对体认朱熹之学有一定的价值。二,对《诗经》的章意和脉络作简明扼要的揭示,有利于《诗经》的学习与研究。三,书中附有“图说”,对《诗经》的名物进行图解,让读者对古代的许多器物、天文、地理等有感性的认识、清代《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等书附有许多图谱,正是从这里借鉴而来的。朱公迁治学谨严,订正了《诗集传》中的一些错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其学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辩证。”所作考证“虽于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是符合该书的实际的。不足之处在于总体上承袭朱熹之说,对爱情诗多认为是淫奔之诗,对妇女也多采取轻视态度,对历史事件和诗作年代的考订也有主观臆断之处。版本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诗经疏义》二十卷(附《纲领》、《诗图》一卷),明王逢辑、何英增释刘氏安正书堂刻本。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黄龙庵主语录、晦堂和尚语录。宋代晦堂祖心(1025~1100)撰,子和录,仲介重编。神宗元丰元年(1078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卷二。本书系辑录上堂语、室中垂问代答、室中举古、偈颂等。
自化作苦经
一卷,失译人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