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译注
作者:董仲舒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章节列表
升序↑- 楚庄王第一
- 玉杯第二
- 竹林第三
- 玉英第四
- 精华第五
- 王道第六
- 灭国上第七
- 灭国下第八
- 随本消息第九
- 盟会要第十
- 正贯第十一
- 十指第十二
- 重政第十三
- 服制像第十四
- 二端第十五
- 符瑞第十六
- 俞序第十七
- 离合根第十八
- 立元神第十九
- 保位权第二十
- 考功名第二十一
- 通国身第二十二
- 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
-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
- 服制第二十六
- 度制第二十七
- 爵国第二十八
- 仁义法第二十九
- 必仁且智第三十
-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
- 观德第三十三
- 奉本第三十四
-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 实性第三十六
- 诸侯第三十七
- 五行对第三十八
-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 五行之义第四十二
-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 天容第四十五
-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 阴阳位第四十七
- 阴阳终始第四十八
- 阴阳义第四十九
- 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
-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 基义第五十三
-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 五行顺逆第六十
- 治顺五行第六十一
- 治乱五行第六十二
-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 郊语第六十五
- 郊义第六十六
- 郊祭第六十七
- 四祭第六十八
- 郊祀第六十九
- 顺命第七十
- 郊事对第七十一
- 执贽第七十二
- 山川颂第七十三
- 求雨第七十四
- 止雨第七十五
- 祭义第七十六
-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 如天之为第八十
-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 天道施第八十二
猜你喜欢的书
从地球到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28章。该作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2月1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纯阳祖师五篇注
奥矣!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
【注:道分三乘:初乘、中乘、上乘也。到最上一乘,无所作为。从三关逆返,至扑地声离胎,再返至元年之初,此时声臭俱泯,廓然太虚。一旦露出乾元面目,释氏谓之得证实相,于以见初中之必有作为也。还丹者,丹本我之故物。还者,自外而还于内,从彼而还于我,去而复返,失而复得之辞也。七乃火之成数,阳动极而静,阴静极而动,动静相推,互为其根。炼丹之道,就极静中,寻觅动机。邵子所谓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典故纪闻
笔记。明余继登著。十八卷。是书选录明开国至隆庆历朝故实,意在提供历史经验。按冯琦序谓作者的初衷为“取法于远,不如近也”,故“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见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卷一至卷五为太祖朝事,卷六卷七为成祖朝事,卷八至卷一○为仁宗、宣宗两朝事,卷一一至卷一三为英宗、景帝朝事,卷一四至卷一六为宪宗、孝宗、武宗朝事,卷一七卷一八为世宗、穆宗朝事。然亦往往因细大不捐,未免类似于《起居注》或某朝实录加以“润色之词”,而受到《四库全书总目》的指摘。但仍不失其史料价值,对于了解明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亦可供参考。如卷二明初朱元璋反对“深怪险僻用语”,“雕刻为文”。卷一○记宣宗言“朕于取士,不尚虚文”,对明初文风有影响。卷一七记嘉靖时出现“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毁朱子者”。文学风气之大变,至如卷一八所云:“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书中每有许多寓言或故事性的记述,清隽可读。有万历间初刻本,清光绪间《畿辅丛书》据以重刻,民国间收入《丛书集成初编》。1981年中华书局点校排印。
百字论
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睿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
菩提心离相论
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由大悲为体,达蕴处界等诸相唯心所现,成就第一空义,则能以众生为所缘境,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
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如上表所示。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兹列表于下页。此外,天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乃前七会属之,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乃后一会属之,为后时之所说。又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日所说,而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另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则举出,新华严(八十华严,采七处九会之说)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补译之。本经之注疏甚多,有华严经疏七卷(慧远)、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四卷(智俨)、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法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