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纲要
作者:吕思勉
现代学者吕思勉编著。原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后略加修改,以成此书。分为绪论、理学之原、理学源流派别、濂溪之学、康节之学、横渠之学、明道伊川之学、晦庵之学、象山之学、浙学、宋儒术数之学、阳明之学、王门诸子、有明诸儒、总论,共计15篇。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对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以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10余家为主,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编。认为 “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 彻底” (《理学纲要·总论》) ,“躬行实践”。理学家之学“於理求其至明,於行求其无歉” (《理学纲要·总论》) 。以此推之政治,“则不肯作一苟且事”。此书卷帙虽少,纲领略具,可以略知理学,是简明扼要论述理学大要的著作。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沉思录
古罗马皇帝、新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亦译为《自省录》。约写于公元170年。书凡十二篇。以格言形式陈述。马可·奥勒留在书中歌颂“自然”或“本性” ,认为这是道德的来源和理想。他说,“一切自神而来的都充满了神意,连从运气而来的都不是与本性分开的,或者说都不能不与神意所命的事物交织和牵连着。一切都由此流出。” 他这里所谓的 “本性” 就是人格化了的“神” ,就是“上帝” 。他认为“神” 或“上帝” 确实是存在的,它是“善和公正的美” ,它在“关心人类的事物” ,而“把一切办法都放在人的能力之中,使人不至于堕入真正的祸恶中” 。因此,他宣扬命运神定论,鼓吹服从神意,安于命运,而接受一切境遇,忍受不幸。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遭遇都是符合“自然”或“本性” 的,强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是无益的、违反神的意志的。他主张人要摒除一切情欲(意欲),抛弃烦恼,克己律身,“过合乎本性的生活” 。他指出,“不作不合群的事” ,我要“引导我自己趋向于那些和我同类的事物,並且我要转移我所有的能力到共同利益上去” 。认为如此而作,那“生活一定是幸福地向前流” 。但他所谓的趋向于“共同利益” ,不过是奴隶主国家“所指派的一切” 。他宣扬人生短促,要“静观自身” ,始终保特自己的“善良、谦和、真诚、明理、平和、豁达”之品格。要“友爱、仁慈” ,就是在离世之时,也不要对人“欠一分亲爱” 。他要求人们以自我沉思、内省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古渡头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彩色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吴保安传
即《奇男子传》。唐代传奇小说。牛肃撰。原文本是牛肃《纪闻》中的一篇。明人陆楫《古今说海》,收入本文作1卷单行。《丛书集成初编》亦收入,即《太平广记》卷166“吴保安”条。《五朝小说》、《唐人说荟》亦作为单行本收入,称《奇男子传》,误题作者为唐人许棠。故事梗概是说唐宰相郭元振一次派姚州督李蒙平息南方少数民族之乱时,命从侄郭仲翔随军立功。吴保安以同乡关系求郭仲翔保荐,仲翔已为之求得一职,但因战事突发,吴未到任,李蒙既战死,郭仲翔也被俘。郭托人捎信给吴,求筹措千匹绢赎身。吴变卖家产,出外经商,不顾妻子,10年始得700匹。幸得后任姚州督杨安居资助,始赎回郭仲翔。仲翔以功升官,处理完母丧,开始寻吴保安报恩,恰值保安夫妇客死蜀中。仲翔遂亲负其骸骨,徒步归葬魏州,守墓3年,为保安之子娶妇,并让其官职。此故事有事实根据,《新唐书》卷191《忠义传》亦记吴保安事。吴、郭2人友情感人。吴保安弃家救友,奋斗10年不负所托。郭仲翔知恩必报,为吴夫妇处理后事极周到。一对仅有一次书信来往的朋友能有如此笃诚,难能可贵。明代冯梦龙辑刊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有《吴保安弃家赎友》一篇,亦演说此故事。
中国的智慧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大灯国师语录
凡三卷。全称龙宝开山特赐兴禅大灯高照正灯国师语录。又作大灯语录、大灯录。日本临济宗僧宗峰妙超(1282~1337)撰,性智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卷上、卷中辑录有大德寺语录、崇福寺语录、颂古、拈古、大灯国师行状等,卷下题名‘特赐兴禅大灯国师参详语要’二篇,内容包括雪窦语录中事、举古、勘辨、后录、雪峰和尚塔铭并序等。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五卷,元清茂说,元浩、清欲、应槐编,冯子振序,日本梵仙跋,又云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横川珙。泰定二年(1325)年刊行。又名《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收录师住白云、开元、永福等寺的语录、拈古、法语、小参、普说、真赞、自赞、偈颂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