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故论衡
作者:章太炎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原道》等,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论辩诸子学说的优劣。书中肯定孔子删定六经、变“学在官府”为“学皆在家人”的历史功绩,然否认“六经皆孔子臆作”的说法。以佛学教义为论据,驳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的意根都有“我见、我痴、我爱、我慢”四德,智出于见,愚出于痴,我见与我痴具生,故愚与智亦不相离。“上智无痴必无我见也,非生而具之。下愚者世所无有,诸有生者,未有冥顽如瓦砾者”(《辨性》)。体现出了作者“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原儒》)的立场。又曾言“宋世儒者之书盈箧,而言不能舍理气,适得土苴焉”(《明见》)。以示对宋儒思想狭隘僵化的不满。后收入《章氏丛书》,篇目和文字均有变动。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维洛那二绅士
《维洛那二绅士》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作主要通过意大利维洛那城二绅士的故事,反映爱情和友谊的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渗透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生活的浓厚气息,闪烁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意大利维洛那有二年轻绅士:凡伦丁为正面人物,行为高尚,爱情专一,被放逐做了绿林强盗首领,仍不失绅士风度。普洛丢斯为反面角色,喜新嫌旧,出卖朋友,但最后悔过,回归旧我。两对男女各成眷属,喜剧以团圆告终。
蜀道难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秦修然竹坞听琴
元杂剧剧本。简名《竹坞听琴》。石子章作。剧述郑礼部之女郑彩鸾,自幼与秦工部之子秦修然指腹为婚。后因父母双亡,长久不通音信。因官府榜示民间女子限嫁,彩鸾急迫无计,只好投奔姑母郑道姑落发为尼。秦修然亦因父母双亡,投奔郑州府尹梁公弼。一日,修然出城踏青路过尼庵,听到郑彩鸾抚琴,2人相见并相认。梁公弼察知秦修然经常淹留尼庵,颇为不满,乃令嬷嬷假告秦修然庵中尼姑为女鬼,修然大惊。急忙整装赴京应考。梁公弼往视尼庵,甚喜彩鸾聪慧,移彩鸾为白云观主,以为照应。秦修然赴考,高中状元,命为郑州府通判。梁公弼携其赴白云观与彩鸾相会,2人喜偕婚配。郑道姑赴白云观,责彩鸾轻易还俗成婚,与赶来调解的失散丈夫梁公弼重逢,老少夫妻遂双双团聚。本剧为《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现存版本有顾曲斋刊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玉堂嘉话
八卷,元王恽撰。此书记他34年中两入翰林所见所闻的有关词馆制度的故事,凡文章得失、典制沿革、掌故遗文等,皆加以汇录。书中记载当时制诰特别详细,可以考见元朝制度。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都不见其他书记载。又如,记唐张九龄、李林甫告身之式;记平宋所得法书古画名目;宋聘后六礼;金科举之法;以及论宣谕制诰之别;据柳公权跋,知唐时已有《广韵》;辨米芾之称南宫,以赠官太常;记秦桧家庙之制;摘颜真卿书《出师表》之伪;谓《金史·天文志》出于太史张中顺;与张德辉述塞北之程、刘郁述西域之事等,皆足以资考证。论宋、辽、金三史当各自成书,辽金不当为载纪,尤为平允。该书对于研究古代文馆制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原收入王恽所著《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又有《墨海金壶》、《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清人王仁俊又辑《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中。
三圣圆融观门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