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蕭山毛奇齡字大可又老晴 稿 沈榆書秀升 周韓石臣 較
添補經文錯
賢賢易色
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
袛一「色」字,必添「好」字,已過矣。況好色安可易?又必添「好色之心」。然此是誰之心?又必添「其好色之心」。則以一字而添如許字,天下必無此文理。又且經中多「色」字,萬一「其次辟色」亦曰吾辟其好色之心,將何辨正?不知「易色」有二義:一作改易之易,音翼,則色是顔色,謂改容而禮之,舊註云「變易顔色」是也;一作輕易之易,音異,則色是女色,謂尊賢則輕女色。李尋論天象,有 云「少微在前,女宫在後。賢賢易色,取法于此」,顔師古所謂「尊上賢人,輕略于色」是也。
無違
無違,謂不悖于理。
此「無違」正對「孝」字,即《論語》「幾諫」章所云「不違」、《中庸》「哀公」章所云「順親」者,此下原不得添補一字。乃以恐涉從親之令,預添「于理」二字于其下,則理即禮也,理者義之則,禮者事之則也。既曰不違于理,則其説已明,何必又向樊遲補出「禮」字?況理與禮同音,既曰不違理,又曰不違禮,將必自辨曰:我前所言者,是玉傍之理;今所言者,是示傍之禮。豈非多事?
朱樟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使懿子學禮夫子,則從親爲孝,正與下『禮』字相合,袛未經明言。則不改父臣與改父政,未知所從在何等耳。若謂無違非從親,便是錯解,況可添字?」
吾必謂之學矣
吾必謂之已學矣。
惟未學,故斷謂之學。今添一「已」字,則于「未學」句何解?豈有冤誣之者而以此救正之耶?且已學已耳,何必曰必?未學須斷,已學不須斷也。又且本文既乖,其于己説亦一往矛盾,苟非生質之美,必其務學之至,猶兩下卜度;若已學,則生質之美又冤誣矣。添補之騎駮如此。
大學之道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大學,學之大者。《漢書》、《大戴禮》皆云大學習大藝,小學習小藝。而賈誼《新書》引《容經》云:「大學,蹍大節,業大道;小學,碾小節,業小道。」總是一義。朱氏改《大學》,補格物窮理爲學者始事,而時多譏之,因心不自安,乃作答胡廣仲諸人書,自爲辨説。且造《小學》一書,以爲古人涵養、主敬皆在小學中,故人大學後便可格物窮理。因目小學爲小子之學,而于大學則添一「人」字,曰「大 人之學」。然終不能解説。及《或問》「大人」二字,但曰對小子之學而言,亦竝不言此何等大人也。明儒薛應旃爲兩浙提學副使,以「大學之道」試諸生。諸生有以三達尊對者,應旃斥之。其人曰:「大人之學,朱氏《章句》也。大人舍德、位與齒,有他義乎?」應旃曰:「不然。吾亦知《章句》添此『人』字,然此字有添不得者。假以德耶,則何以處小學?大學是大人,得毋小學是小人乎?若云以位,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本文何解?如以齒,吾未聞長年、高年而稱爲大人者也。況十五甫成童,未成丁也,即高年亦未也。」其人慚而退。詳見《大學証文》諸書。《史》長翟大人與大人擁樹而驅,皆指長大言。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爲政以德,則無爲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程氏曰:「爲政以德,然後無爲。」
爲政以德,是以德爲政。「譬如」以下是比喻以德爲政之象,北辰比德,衆星比政,謂一德既立,而庶政具舉。譬之天象,但樞機在我,而鈞軸自運,所謂綱舉則目張,振裘則領挈,象有然也。乃添「無爲而天下歸之」一語,則是無爲而治之譬, 驢頭馬嘴矣。魏文靖曰 [1] :「解經冣患添設。」《論語》兩「譬如」緊頂上句,以上句正言未明,故加譬語。未有正言是一意,取譬又一意者。《集註》于「爲政」節、「孰先傳焉」節兩譬俱各自爲説,不知何解。四書有倒譬:「譬如爲山」、「譬如平地」,是止進之譬,倒譬也。有反譬:「譬若掘井」,是不掘井之譬,反譬也。若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持載覆幬、錯行代明,與此俱是正譬,而此尤正譬之最明快者,何可以添補爲抄變如此?
包註「德者無爲」,此漢儒攙和黄、老之言。若何晏異學,本習老氏,故《晉書》耕籍詔早有「朕思與萬國,以無爲爲政」語。實當時文臣變亂儒説,大啟惠帝荒政及淸譚虚無、神州陸沉之漸。今程、朱二氏援華山之教以叅易聖經,宜其見此有冥契者。但聖道、聖學實不如是。本文明下一「爲」字,與無爲反。且《禮記》有哀公問爲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爲政,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爲,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爲,百姓何從?」明曰必有爲,明曰必不可無爲,重呼疊唤。而註 其書者,必從而盡反之,可乎?不可。
《詩》三百
問:「思無邪,莫是作詩者發于性情之正否?」曰:「若《關雎》、《鹿鳴》,固是發于性情之正;若《桑中》、《溱洧》等詩,謂之性情之正,可乎?只是要讀《詩》者思無邪耳。」
朱氏既創淫詩説,必曲作回護,以爲詩不能無邪,惟讀者無邪耳,因之講章必加「讀」字于「三百」之上。不知自淫詩説行,在明代日講不進《國風》,謝文正著《學規》,不使少年先讀《毛詩》,是父不可以教子,師不可以訓弟,臣不可以進之君,尚謂其書可讀乎?且惟三百皆無邪,故曰蔽。蔽者,蓋也。此如《世家》云三百皆弦歌,皆合禮義,皆可竝《韶》、《武》,故統舉三百,而祗以三字蓋之。若讀,則何計多寡,讀詩而已。其于一言、三百,于「蔽」字,總屬不合。況經忌改補,果有「讀」字,則記三《論》者何難直出其字,如「誦《詩》三百」類,而必待宋人補之?
又況讀《詩》無邪,讀淫詩則必不能無邪。《桑中》、《鶉賁》皆刺淫詩,刺淫非 淫,猶之刺暴非暴、刺亂非亂也,故可讀。若朱子所改淫詩,皆君臣、朋友纏綿悱惻、刺心洞骨之語,一變作淫,則如嫪毐言淫事,從胨腸道出,魂魄俱動,焉得無邪?故宋元中子即黎立武。作《經論》,謂少讀箕子《麥秀歌》,惄焉流涕。稍長,讀《狡童》而淫心生焉,一若隣人之婦皆目挑而心招者。既久,讀《小序》,然後知《狡童》刺忽,爽然自失。蓋讀《詩》之全繋于説《詩》如此!今既已妄説,而又欲責讀者以無邪,是置身娼室,親聞咬聲,而使之正心,其爲大無理、大罪過莫甚于此!若淫詩之辨,詳見《白鷺洲説詩》卷。
遠宗曰:「自淫詩説行,而儒者力大,其徒王柏并欲廢《三百》,謂出于漢世閭巷浮薄之口,非舊本,其説竟載于《宋史·儒林傳》中。其後金履祥輩皆堅持其説,然總無証據。及明程敏政阿諂朱氏,乃謂《漢書·劉歆傳》云:『孝文皇帝,《詩》始萌芽。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當此之時,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爲《雅》,或爲《頌》,相合而成。』信如此言,則《三百》篇非漢人僞書乎?乃考之《漢書》,敏政刪改其文,于『《詩》始萌芽』下刪『天下衆書』三十四字,『頗有《詩》』下則割其半句,以『頗有《詩》、《禮》、《春秋》 先師,皆起于建元之間』一句,割『《禮》、《春秋》』下十二字,而獨存三字,天下有是引書法乎?然且爲《雅》爲《頌》,一人不能盡作僞,而多人輳合,將廢《國風》、廢《雅》、廢《頌》、廢《春秋傳》及三《禮》之引《三百》者,而且旁及史文皆遭改竄,稍有人心,亦當惻然抱不安矣。若《歆傳》本義,係歆責博士立傳説學官,竝不指《詩》。詳見《經問》十五卷。」
不知爲不知
況由此求之,又有可進于知之理乎?
不知是不知,知不知是知,明白了義。乃又添一語曰「由此求之,又有可進于知之理」,反首鼠矣。凡言必有要,惟子路强求不知,故子所告者,要在不强不知,不要在求知,此非可一打一搓挪者。稍一搓挪,則言失肯綮,聽者邅廻,不如不告之愈矣。況天下有不能求知者。《中庸》言道之至,「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求知,則惑矣。大禹治水,未嘗知河源;周公闢六服,不必識西獒、講越雉也。至言學問,則有求在知、有求不在知者。辨菽麥而作食,此求在知者也。雖有嘉殽,不食不知 其味,此求不在知者也。倘食未入口,而强求知味,求亦何益?故不學不知道,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苟曉聖學,定不以夫子之言爲有弊矣,何添補爲?
事君數
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
「數」不是言,本文竝無「言」字。舊註作「速數」解,即《祭義》「祭不欲數」、《曾子問》「不知已之遲數」,袛偪促煩琐之意,子思所云「僕僕亟拜」、揚子所云「頻頻之黨」是也。先仲氏曰:「數有二義:一是煩數,如項羽示玦不應,又請舞劍類;一是細數,如宋宗手拈柳枝,止以方長不折類。」本文甚明,添一「言」字,則换一解矣。此非抄變經文而何?
繪事後素
後素,後於素也。
「後素」,謂素在後也。繪衣裳之事,先布青、赤、黄、黑四采,而白采在後, 《虞書》十二章所云「以五采章施五色」者,其次第如此。故《考工》曰「繪畵之事後素功」,謂素功在後,正其註也。乃妄據《禮器》「白受采」以解《考工》,遂以後素爲後於素,後素功爲後於素功,總添一「於」字,而《論語》、《虞書》、《禮器》、《考工記》四書俱改變矣。詳見「禮樂」條。
我未之見也
但我偶未之見耳。
未見力不足,反復諄諄,上文起下,下文繳上,決言力無不足耳。添一「偶」字,則見力不足者是其常,而不見力不足者反其偶也。此非夫子之言也。錯也。
遠宗曰:「道有力不足,仁無力不足。《中庸》中道而廢、文王望道未見,皆力道者,故夫子亦明明以力不足者一等告冉求。若力仁,則『仁,人心也』、『我欲仁,斯仁至矣』。力仁與力道安可不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節
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而不及樂,則是好之未至也。
此又添出一層,使「知」、「好」、「樂」三字彼我勾連,無一步可進,正首鼠之最壞事者。知、好、樂,即知、行、得,行必先知,得必先行,此爲學次第,不待言也。夫子亦惟恐一知便了,一行輙止,故兩以「不如」連作警惕。而乃又回護知行一語以補救之,則索然矣。向使知之可不行,行之可不得,則其言有漏,或須補救。實則至知不是行,至行不是得。譬之知味求食,然不食不知味,食本求飽,然方食不即飽,略作補救,便是蛇足。況聖人立言,自有輕重,縱使知、好不可少,亦不須補。夫子曰「吾不如回」,則回之不如夫子何待補言?昔縱黄家有反言見意者,曰:「吾固知貴不如賤,富不如貧,但不知死何如生耳!」則其言大謬,不惟補救,決當改正。然使其人曰「吾固知貴不如賤」,旋正曰「必須貴」;曰「富不如貧」,旋正曰「必須富」,則其人立言之意已掃盡無餘賸矣。是謬言尚不可添正一字,何況正言?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節
黨,類也。君子嘗失於厚,小人嘗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如此,則是人之黨,非過之黨矣。《國語》「上黨之國」註:「黨,所也。」此「黨」字亦當作所解,謂過之所也。如周公使管叔監殷,其受過之所在愛兄;孔子答昭公知禮,其受過之所在敬君;孫性私賦民錢,市衣進父,其受過之所在孝親。故曰:觀其過,而仁可知焉。乃添出「厚」、「薄」、「愛」、「忍」四字,已乖迕矣。然且直添「不仁」二字,而以仁、不仁對待立言,毋論本文無「知不仁」語,即學人解經,亦應知當時有解是經者。嘗考史稱陳仲弓外署非吏,爲本司受過,人謂即《論語》觀過知仁。劉宋張岱爲西曹掾,以母年八十而違制去官,宋武稱爲「觀過,可以知仁」。《漢·外戚傳》燕王上書,謂子路喪姊而不忍除服,即子曰觀過知仁。後漢吴祐稱嗇夫孫性以親故受汙辱名,可謂觀過知仁。則漢後行事,但以「知仁」引此經,若「知不仁」,則遍考無有也。且解經並應知他經之有與是經可証明者。《表記》:「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是觀過知仁,他經顯然也。若知不仁,則未有也。
張文檒曰:「過同于誤,原不必在薄、忍一邊,或過未必仁,斯有之,若不仁,則惡矣。如驩兜薦共工,四岳薦鲧。同一大過,然驩兜非薄、忍,四岳非厚、愛,如此,則於仁、不仁何與?故知知仁須觀過所也。吾浙康熙乙酉鄉試,出是題,主司周桐埜先生于監臨擬程 [2] ,大批愛、忍、厚、薄不宜人文字,若知不仁,即痛抑不録。是科所取多名士,硃墨文甲天下。聖世文治,必多應運而興者,此非其驗耶?」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爲惡則無矣。
此添一句冣壞事。夫子言有分寸,豈不知裁志仁未必無過?然誘人之語,須是如此,略一撓擾,便消阻矣。故知聖言無補救法也。乃四書諸註,全作補救,其于補者之身分則擡高矣,如聖教何?先仲氏讀此註,嘗曰:「小註有曰:『此是君子、小 人分路,猶向東行人一心向東去,則無復有回轉向西之理。西行人亦然。』此説冣確。然當其向東時,設有人曰:此向東去,未必不向西。則其人尚肯行否?是其人之終不向東行,從此言始矣。」
仁與惡對待,仁惡即善惡,以仁者善之長也。聖學所分只是善惡,竝無理欲對待語。理欲對待,起于《樂記》,爲西漢儒人之言,前古無是也。《大學》止至善,《中庸》明善,《孟子》道性善,惟《論語》以「仁」字代之。故特發此論,使仁惡對待,勢不兩立,有仁無惡,有惡無仁。而宋儒又恐其有過舉,添補一句。夫過即惡也,吾不知所云過舉者是何等舉法,舉在心?抑在事?一打一搓挪,究不明了。然且自知無理,又添補曰:「苟志仁,則雖有過差,不謂之惡。」又曰:「有心悖理爲惡,無心失理爲過。」則夫子袛「無惡」二字,何嘗有「有過無惡」四字?而添之又添,補之又補,救之又救,其不明聖言而支離乃爾。然則聖道與聖學不中絶耶?
唐虞之際,於斯爲盛
惟唐、虞之際,乃盛于此。
此與下「有婦人焉」二句決接不下,須增「降而夏、商皆不能及」八字,添補經文,固已不合。且既貶周才,忽揚周德,周章難明。故註欲于「至德」節另作一章,亦疑其説有齟齬也。不知周德之至,以才盛起之,謂有是盛才而猶不用以治亂,至武王始有之,非至德乎?此本翻覆見意,前後一串,故舊儒謂唐、虞兩代不如一周,此正解也。「於斯爲盛」,猶曰於斯爲美、於今爲烈,言今盛且烈也。若曰盛于周,則不特句例不合,必添出八字而後可接下句,于文例亦不合。且世有五數盛于十數者乎?是數亦不合。況前聖、後聖竝無低仰。《孟子》定道統,既以禹與皋陶作堯、湯見知之統,隨以太公望、散宜生作文王、孔子見知之統,豈有周、召、畢、散而忽與禹、稷、皋陶較升降、分優劣者?則于千聖相嬗大統,亦謬亂不合,何苦爲此?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言文質等耳,不可相無。若必盡去其文而獨存其質,則君子、小人無以辨矣。
袛「文質等耳」是本文,即「不可相無」四字,已是添出,加之「若必盡去其 文」以下二十字,始接「虎豹」句,天下無此添法矣!舊註陡頂去文一問,曰:「若然,則文質不分,虎豹猶犬羊矣。」竝不添出一字,何等直捷了快。即本文三「猶」字,亦一氣相承如連珠。此非廬山真面目耶?
爲之難
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强閉之而不出也。
此添補之冣無理者。「爲之難」,言爲仁甚難也。之者,仁也。惟爲仁甚難,故言不得輕發也。今忽添「心常存」三字于「爲之難」上,則此「之」字是「事」字,大無理矣。且牛疑訒言非仁,而子告之以惟仁故訒言,則此「爲之難」正是仁,正是訒言之故。而乃反添一「事」字,謂爲事難是訒言之故;又添一「心」字,謂存心是爲事難之故。使「斯謂之仁」一問,千頭萬緒,了不相應,天下有是問答乎?且何以極直捷痛快之文,而必使周章繆蔓至于如此?況既註四書,當識四書字。憲問仁,曰「可以爲難矣」,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則此「難」字,正是爲「仁」字,在《論語》自有照應。而乃添「心」、添「事」,雜出何爲?
内省不疚
言由其平日所爲,無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無憂懼,未可遽以爲易而忽之也。
又添「無愧于心」四字于「内省不疚」之上,與「爲之難」同。無論一氣之文必添兩層,與司馬牛兩問公然兩對,過于有意。乃既註四書,亦當于己之所註略一檢點。《中庸》「内省不疚,無惡于志」註言:「無惡于志,猶言無愧于心。」則無愧于心是内省不疚之效也。今註《論語》,而又以無愧于心爲内省不疚之由,則一是效驗,一是功夫,將何適從?豈儒者註經,而可使兩經兩註自相矛盾如是?
以直報怨
於其所怨者愛憎取舍,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
「以直報怨」,與《表記》「以怨報怨」不同。直者,不委曲之謂,正對以德報怨之多曲意言。乃《集註》以「愛憎取舍」又爲添補,而理反難通。既曰於其所怨者,則怨有何愛?怨亦何止於憎?若取舍,則倍無此事。夫所謂取舍者,惟境與物二者 耳。富貴貧賤,不處不去,是境也,伊尹一介不取與,是物也。怨則有何取舍?豈報怨當取其人,不報怨即舍其人耶?
時文有云:怨有必報者,君父之讎不與共戴是也。怨有不必報者,睚眦之隙一笑釋之是也。所謂直也。
《古小學講録》云:「愛憎與曲直大别,曲直公而愛憎私。」以愛憎爲施報,此宋學大悖謬處。朱氏怨林黄中劾己,遂擠排黄中,使終身不振。唐仲友謂朱元晦尚未識字,遂蓄大怨,曲揭其在官時事,不遺餘力,致仲友所著書亦皆毀廢而後已。故當時後學如馬端臨輩,尚以黨同伐異、純任好惡爲朱氏咎。然則以愛憎爲直,豈可訓也?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程氏曰:「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
此不止添補,實一反子言以救子之失,然而不必者。子明言氣質,不下「性」字,與上文「本性」相對,則原未嘗失言也。《孟子》「以堯爲君而有象」、《王制》 「五方之民各有性,不可推移」,蓋陰陽之氣,血肉之質,原有不能變易者。程氏乃云:此總非性,惟放心而不知求,故其習愈下。則《春秋傳》楚越椒、晉揚食我,當初生時即知其淪滅,此與不求放心何涉?且以不求心而習愈下爲下愚所從來,則是習矣。本欲以習移下愚,而下愚是習,則其所以移之者,又是何物?況氣質之性,朱氏謂起于張、程,則此正性之屬氣質者,雖明言性亦無害。況本文無「性」字,而乃以下愚非性而補救之,不又多事乎?
當仁不讓于師
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爲之,何遜之有?爲仁在己,無所與遜。若善名在外,則不可不遜。
當仁有二解:一是相值,謂適相遇也;一是相承,謂擔當也。未有人心而適相值者,且未有人心而可擔當者。此「當」者,事也,孔安國曰「當行仁之事」也。遇行仁之事,或擔當其事,則雖師不讓,以其急也。今曰「人所自有」,曰「在己」,則「仁」字且不認淸,焉得添補?況「善名在外」,不知在外之善名是何物,請添解之。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至末
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爲先而傳之,非以其本爲後而倦教。但學者所至,自有淺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類固有别矣。若不量其淺深,不問其生熟,而槩以高且遠者强而語之,則是誣之而已。君子之道,豈可如此?若夫始終本末一以貫之,則唯聖人爲然,豈可責之門人小子乎?
此書冣直捷。自「君子之道」至「焉可誣也」六句二十八字,袛得一氣。大槪言君子敎人,或先或後,如草木之有區别,「豈可誣也」一氣,「有始」二句又一氣,如是而已。今註忽抄變其詞,故作抝折。夫以兩賢爲主客,主本欲曉譬以抵客,且示門弟子,則當下措詞惟恐其意之不出,乃其意必不能逹,一嚅一囁,必需在旁攙助之,如傅婢之助嚶呦。竊恐子夏在當時必不出此。今試誦之,「君子之道」下,必攙「以其末」、「以其本」六字,然後成得「先傳」、「後倦」句。「先傳」、「後倦」下,必需攙「但學者所至」八字,并「有大小」三字,然後可接成「草木區别」句。「草木區别」下,必需攙「若不量其淺深」至「誣之而已」四句二十八字,然後可接「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句。是本文一氣而添作四氣,本文二十六字而添出四十六 字,豈有此理?
《漢·王貢兩龔鮑傳·贊》有云:「《易》稱『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黙或語』,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又《薛宣傳》,宣令薛恭、尹賞换縣,移書勞勉之,曰:「或以德顯,或以功舉。君子之道,焉可憮也。」皆數語一氣,竝如先傳、後倦直接區别可証。
註疑「倦」字作「怠」解,似教不宜怠,故以不怠反言之。不知古「倦」字是「券」字,傳與券皆古印契傳信之物。史稱傳信爲符信,或繒或帛或棨,刻木爲合符。而券即契也,以木牘刻之,爲要約之書,屈曲犬牙,各持其一以爲驗。是傳、券符合皆彼此授受傳信,一如教者之與學人兩相印契,故借其名曰傳、曰券。乃《説文》舊註謂券即「倦」字,《周禮·考工記·輈人》「左不券」後 [3] ,鄭註謂「券」字即今「倦」字。是先傳、後倦,兩俱借義,虚實相當,了無掎摭,而《集解》與《集註》俱不識。予嘗曰:「四書未易讀,豈或過焉?」惟教不宜怠,故有「誨人不倦」語。此兩 字大宜分别。
其揆一也
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
如此,是揆其,非「其揆」矣。《爾雅》:「揆,度也。」「揆」固作「度」解,然是聖人有揆度,不可云揆度聖人。況又添出「道」字乎?舊註云:聖人度量,無不相同。蓋得志行中國,必有劑量百物之度。故舜當攝政,作百揆官。百揆者,謂百凡機務總在其劑量中也。此本實字,非虚字也。註又錯也。
張文楚曰:「《小雅》『天子葵之』,葵,揆也,言諸侯驩燕皆在天子度量中。其字義竝同。」
日三省
以是三者日省吾身。
「日三省」而曰日三者省,不通。且必增「以是」、「者」三字,則添出矣。然添 出仍不通,開口但云三省,而曰吾以是三者省,可乎?三省,三次省也。《荀子》「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已」,「日三省」三字連屬,不是三件,與三畏、三樂前後各以「畏」、「樂」字照應者不同。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
此則怪誕之極,不止錯矣。「不如今」,曰非不若今日也,謂與今日不相同也。若謂不如我,則不若我矣。悦不若己,聖賢所惡。好學可不若己,忠信豈可不若己?況四十、五十,在後生爲虚期,一着「我」字,則夫子今日之我,與四十、五十,或前或後,俱須着落。又況往來今昔從來屬一人言,毋論後生是今,四十、五十是來,本文瞭然。即《毛詩》「始者不如今」、《論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俱無兩屬。若云爾不可諫,我不可追,則笑話矣!又況説忌附和,朱氏附和宋人説而不知其非,近則知朱氏之非,而故揜良心。俗儒講師皆云安知後生之來者不如我今日之期望後生,以附和朱氏,使「不如今」三字既可屬我,又可屬後生。嗟乎! 在遵註則得矣。聖經何辜,黄遭禍烈,幸秦皇所不能焚者,而一旦支離 駮、挖搭破碎,至于如此!讀之慨然。
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
人君用人之非,不足過謫;行政之失,不足非間。「間」字上亦當有「與」字。
袛一「人」字,而添出「人君用人」、「之失」諸字,既已怪極。且謫者謫其人也,既添諸字,則所云謫者不謫其人,而謫之用人之人,其于「人不足謫」本句亦已難通。然且此一「人」字,直與下文「莫不仁」三「莫不」字相照應,言人人然也。若用人不足謫,則于三「莫不」字無呼應矣。況「政不足間」,又欲明添「與」字,在本文内尤屬無理。徐仲山《曰記》曰:「國家有人民、政事,戰國叔世,人民、政事多不可問。然在善圖治者,但當求之君,而不當求之民與事。蓋人任君移,政隨心轉。君心者,圖治之本也。」
子欲手援天下乎
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則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
本文袛七字,而添至二十五字,豈有此文例?此本直捷言天下溺,自當援之以所守之道,可手援乎?蓋不越禮即是道,此正示之以所援之自有在也。猶云我嘗是教兒也。何必添如許字?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
信,謂誠意惻怛而人信之也。
誠已是信,乃又添「意惻怛」三字,則仁矣。信與仁何涉?且既可添字,則何字不可添?萬一添「恭敬羞惡」于「誠意」下,亦是信乎?況信本是德,《大易》以仁、義、禮、信爲四德,《道經》以仁、義、禮、知、信爲五德,是信不是效,故信可用功者。《禮》「請肄簡諒」、「肄者習也,諒者信也」,信原有功力,可以習學。而乃曰人信之,曰上下交孚,是指之爲效,而于「信」之一字全無本體,可乎?又況信對勞言,則徒役簡稽,令無參變,《增韻》所云「不差爽」者。若信對諫言,則篤 摰愨實,言無虚詐,《集韻》所云「不携貳」者。非可以「交孚」二字,謂民亦信我,君亦信我也。故此從《説文》諸詁,則單訓「誠」字,不然,則從《大易》訓「貞」字,《論語》亦云「君子貞而不諒」。若云人信我,則既屬之效。而附和之徒謂誠意惻怛是「信」字之由,則信竟無字。此誣妄不道,大壞經學者,不可不辨。
故時措之宜也
既得于己,則見于事者,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言成己、成物,一本于仁知之性。故外内、人已,時措之而皆得其宜,敢了快語。乃忽添「事」字,且專屬之物,使同德、合道以「故」字統承者而忽作偏戾,大無理矣。況事是何物,本文于仁、知、道、德外,别無此字。見《中庸説》。
是以論其世也
論其世,論其當世行事之跡也。言既觀其言,而不可不知其爲人之實,是以又考其行也。
《詩》、《書》不是言,世亦不是行。《詩》自吉甫、寺人諸有名外,知是誰言? 《書》自《仲虺》、《伊傅》、《周》、《召》諸大篇外,亦不盡著爲何人之言。若世,則時代之稱,前世、後世、創世、繼世,何處可着得一「行」字?況既曰「考行」,又曰「行事之跡」,則古人行事,舍《詩》、《書》别無可見,不得以《詩》、《書》專屬言,謂《詩》、《書》之外,别有行也。又且順文通讀,謂友天下不足,又友古人,則必讀書論世,以知得其人而上友之。諸「其」字皆貼「古」字,讀古書,論古世,然後可友古人也。若「其」字指人,則其人爲人人矣。乃一往鹘突,添言補行,古經從此大晦矣!嘗考論世法,如周有八士,不知爲何王時人,而《春秋外傳》謂是文王時人;師摰、陽襄,不知爲周人、魯人,而古《泰誓》文則謂是殷紂時人,此就人論世者。若就世論人,如同一行役,在宣王之世,尹伯奇之弟尋兄而作《黍離》,則爲友弟;在平王之世,東周大夫過西都而作《黍離》,則爲勞臣。友弟與勞臣,各有論法。同一宅憂,而商世重總攝,高宗諒陰至三年而猶不言,是爲孝嗣;周世重臨御,康王受顧命,甫七日而改服作誥,行新王之禮,是爲令君。孝嗣與令君,又各有論法。所謂論世,當如此。
* * *
[1] 魏文靖,即魏驥。驥字仲房,錢塘縣人,貫蕭山。永樂三年舉人,爲松江府學訓導。修《永樂大典》,陞太常 士。歷吏部員外郎,進南京太常少卿。正統初,陞吏部侍郎,尋陞南京吏部尚書。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卒,謚文靖。
[2] 周起渭,字漁璜,一字載公,號桐埜,貴州新貴人。康熙甲戌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編修、侍讀、侍講學士。四十四年,充浙江正考官。四十九年,提督直隸學政,進詹事府詹事。
[3] 「輈」,原作「輔」,據《周禮》卷十一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