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虚晤言
作者:陈沂
一卷。明陈沂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如:“刀剑,凶器也,而可以御凶;荆棘,恶材也,而可以防恶;阿魏,臭物也,而可以止臭。故纳叛以治叛,岂非善驾驭者之术哉!”“火无逾光之烛,鉴无过形之照,器之所使也。故君子尽人之能而已矣。”“与人之取,则天下无竞人;取人之舍,则天下无弃物。故智者用是以为术,贤者达是以为理”等等。其所阐发多警世之语,可为天下治世者之参考。此书先后收入《今献汇言》、《说郛续卷四》、《广四十家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哲学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中。
猜你喜欢的书
江汉丛谈
地理杂志。明陈士元撰。二卷。士元字心叔,湖广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进士。历官无考。著有《易象钩解》。该书以楚地故实,用问答形式,编辑成书。凡一万七千余字。卷一分风后、舜陵、舜妃、宛委、息壤、玄夷、九井等十条。卷二载子文、孟宗、三楚、竹王、槃瓠等十条,总计二十条。有《艺海珠尘》本、 《湖北丛书》本等,又《续说郛》本为一卷。卷首自序称:此书乃年老家居时,“有公安友生成仁卿奉檄校楚志,道经应城,造余环碧园,讯楚中古昔奇事,……余乃据所讯,漫答之,侍童录为二卷,题曰‘江汉丛谈’”。可知此书为集楚地故实众说异同者,加以疏通证明的笔记资料。
诗经通释
李辰冬著,写于1971年,本书以全新角度解读《诗经》,打破两千年来《诗经》是诗歌总集的定论,力主《诗经》是尹吉甫一人之作。并跳出风、雅、颂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经历重新安排诗篇次第。结论惊世骇俗,却是一字一句读通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诗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立足《诗经》本身寻求内部规律,归纳出数条研究法则。然后运用这些法则,对每一篇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广泛利用文献追究诗中出现的地名、时间、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风俗,并观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最后,种种发现连缀成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包含着一部周宣王复兴史与周幽王亡国史,同时也是尹吉甫的自传。
沈阳日记
清崇德二年(1637)至顺治二年(1645)朝鲜国王子李 、李淏入质于清沈阳馆所期间,其侍讲院宰臣、讲官所记的日录,誊录为正、副本各一部。记日常生活细事,并随从清太宗皇太极征战松山、杏山及多尔衮破山海关进北京城等役中见闻。原收藏于朝鲜王室图书馆奎章阁中。日本内藤虎次郎将其铅排印刷收入《满蒙丛书》中。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墨子白话今译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耳庵嵩禅师语录
耳庵嵩禅师语录,一卷,清 嵩说,性恺编,徐善序,有附记。南岳下第三十世,嗣三巴掌(见玉眉亮禅师语录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