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辨业

作者:李塨
大学辨业

清初李塨著。四卷。阐述和辨析《大学》旨义,发挥其师颜元的学术思想。为颜李学派重要哲学伦理学著作。书中认为《大学》所谓“格物致知”即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实功,批评宋儒脱离事功以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为诚意、正心、修身,是“佛氏之空幻”。在知行关系上,主张把知和行区别开来。“学与行虽是一事,而实两事也”。“格物致知,学也,知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也”。但主张知先于行。“以力行为格物,是行先于知矣,倒矣,”违背了颜元在道德教育上主张的学不离行的主张。重视躬行践履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非学无以诚正修齐治平”,而“学问思辨之后又须笃行。”在人性论方面,坚持性善论,认为人心“动而善者,意之自然也;动而恶者,后起之引弊习染也”。提出人性存在于人的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的实事实物的事功之中。“善本于性,而性即见于事物”。本书作者因不满朱熹对《大学》的增补删改,故在第二卷中特修订《大学》原文一篇。此书光绪初由王灏收入《颜李遗书》。1923年收入四存学会所编《颜李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黑龙江舆图说

黑龙江舆图说

清末屠寄撰。一卷。光绪年间屠氏任黑龙江舆图局总纂,应大清会典馆之征,主修《黑龙江舆地图》,同时著成是书,为舆图说明。省有总图说,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呼兰诸城及呼兰、绥化二厅皆有分图说,分别详述建置沿革、辖境四至、山川地理、水陆交通。旧疆新界悉注,尤标出俄国通过咸丰八年(1858)《中俄瑷珲条约》强占的中国领土。其中《呼兰厅》、《绥化厅》二篇,按沿革、疆域、天度、山镇、水道、乡镇、职官,列表说明。并著录有《入发库门道》、《入喜峰口道》等不属于黑龙江的军事要冲。屠氏居东北五年,博采旧籍方志,核以实地考察,所考证记载,较旧图说远为精审。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中国佛教分期史专著。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38年初版、1955、1962、1981年3次再版。汤用彤,字锡予,中国湖北黄梅人。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翌年赴美国留学,获哲学硕士。1922年回国,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晓梵、巴利语等多种外国文字,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本书系作者早年“讲义积年,汇成卷帙”之作,分上、下两册,共20章。第1—5章考证了汉代佛教初传的时间,经典的翻译,佛法之留布和佛教与道教关系等方面内容;第6—20章详细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情况。介绍考察了佛教与玄学、佛教僧人的生平、译经求法活动、传承关系、对佛学的贡献及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佛典在汉地的传译、流布情况,佛教各学派的产生、发展,其学说特征,各派学术争论的史实,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佛道之间的论争,中国佛教撰述,民间流行的佛教信仰等情形。受到学术界的称赞和重视,博得中外学者的好评。

补汉兵志

补汉兵志

兵书。宋代钱文子撰。全书共1卷。作者钱文子,字文季,曾任南宋光宗朝吏部员外郎。因《史记》、《汉书》没有《兵志》一目,乃据《汉书》等有关内容辑成,并加子注。内容,只叙汉代兵制,故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引《补汉兵志》时迳改为《补汉兵制》,应视为断代兵制史。其门人陈元粹为编次目录,分为十六目,以便省览。嘉定七、八年(1214—1215)间,瑞昌(今属江西)、淮南(今江苏扬州)一再版行。其后流传渐少。

道德悬解

道德悬解

二卷。清黄元御撰。先人诸家为《道德经》作注,或以养生家言,或以儒、道家言,或以杂家言释解经文。黄元御作《道德经悬解》,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但其书使原文章次多有变更,字句亦多有窜乱。故《四库提要》讽其书 “谓 ‘改本老子’ 可也。”后世对此书颇不为重。传本也极少。《四库提要》据周永年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十七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即《医宗金鉴》卷一~十七)。是书因《伤寒论》流传既久,残缺不全,存者编次传写多误,欲正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辑成此书。约当乾隆七年(1742)编入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一至十七卷。内容为辨六经病脉治、辨合病、并病、辨差后劳复、阴阳易、辨坏病、辨温病、辨痉湿暍、辨霍乱、辨汗吐下、病脉篇、平脉法、辨脉法及正误、存疑、合药分剂法则、经脉图注、伤寒刺灸穴图等。每篇之首,设有总论。后录张仲景原文,文后加注,释解原文。集注采录诸家之言。内容简明扼要,颇切实用,为初学中医必读书。于 《伤寒论》之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本排印本。

金陵春梦之七:三大战役

金陵春梦之七:三大战役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七集《三大战役》‌详述解放战争转折点一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1949年),解析国民党军事溃败的内因:指挥失误、民心尽失与经济崩溃,展现历史洪流中蒋氏王朝的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