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作者:徐问
读书札记

八卷。明徐问撰。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历任广平推官、刑部主事、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学者称养斋先生,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著有《山堂萃稿》等书。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历象、山川、性理、六经、四子书等,皆守先儒的成说。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而力黜王守仁之学。如古本《大学》、“亲民格物”、“知行合一”各说,皆逐条辨正。徐问曾与罗钦顺书,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至今眩惑人听。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 “或谓”、“近学”、“世学”即指王学者。如 “或谓知行只是 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与《易》‘知至至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孔子 ‘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是因当时王学盛行,门人众多,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无讲学家的积习,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有明嘉靖十三年(1531) 刊本,《四库全书》本。

徐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所著《微雪的早晨》等短片小说26篇。郁达夫的小说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的伤感气质,如同他的人一样,但那并不是灰色而颓废的,因为文章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他的小说多有性描写,在封建的中国引起了很大争议,深受当时青年一代的喜爱,作品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文字唯美,思想大胆暴露,写出了青年一代灵肉遭受的双重压抑。

农桑辑要

7卷。元代世祖时,为了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命司农司编纂而成,颁发各地。成书于至元十年(1274),初刻于至元二十三年。卷一《典训》、《耕垦》,卷二《播种》,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末有《岁用杂事》。内容以耕植栽培为主,兼及禽畜、蜂、鱼饲养,亦倡棉花、苧麻的栽培。蚕桑虽各只一卷,但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足见其地位的突出。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永乐大典》载是书,有至元十年王磐序,及至顺三年印行万部官牒。

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

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为四言诀,仅百余字,叙修真养性之要。其中有云:「不执不著,不与不并,视乎无形,听乎无声,心定神慧,是为净明。」

易纂言外翼

元吴澄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吴氏因所著《易纂言》之义例各散见诸卦中,不相统贯;其卷首所列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故复撰此书以畅明之。据吴氏《小序》,全书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二曰《卦对》,三曰《卦变》,四曰《卦主》,五曰《变卦》,六曰《互卦》,七曰《象例》,八曰《占例》,九曰《辞例》,十曰《变例》,十一曰《易原》,十二曰《易流》。其书罕有传本,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崑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录出,厘为八卷,然已非完本。《提要》指出:“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余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于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按,北京图书馆今藏元刻本《易纂言外翼》十二卷,当为完本,宜资参考。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清道乐说,德晋记录。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贵州兴隆卫龙山寺语录。住四川遵义府南隅里玉泉寺语录、住重庆府华严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拈颂;卷三收单颂、杂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