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蒙引
作者:蔡清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蒙引》,以明其非定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武进庄煦参照二稿,刊削冗复,十去三四,又十九年而书始成。凡所抄录,先为考定次序,勒去芜冗,条析类从,辑成一书而刊行。书末《别录》一卷,则煦与其友王升(孚斋)商榷订定之语。往往书有:“煦谓如何,孚斋不以为然”,或“孚斋云,此段最警策,何可去也。诚然,诚然”等字样。其书虽为科举而作,然阐明义理,真切深至,犹有宋儒之遗意。如解《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章”,曰:“文者讲学之事知也,仁者进德之实行也。故曰讲学以会友则德日进。讲学固所以明道,讲学而以会友,则道益明矣。为善而得所资,则德日进矣!”又如解孟子“言近而指远者”,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之理,皆见于言外矣!”论者谓:“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甚至称“说《四书》者不少百种,未有过于此者”(《四库全书提要》引)。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萨朗波
《萨朗波》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现代小说的写法将源于古代的一个幻想永存。《萨朗波》的史诗特征十分明显。福楼拜选取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去再现古代迩太基社会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一段历史。雇佣军起义发生在迦太基的霸权受到重大打击,国内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时刻。福楼拜选取这一历史时刻来表现迦太基各种社会势力的斗争。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和罗马正在进行激烈的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战败,担负巨额赔款。由于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鼓动和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雇佣军发动起义,使迦太基一度陷入困境。领导者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而萨朗波却帮助父亲战胜了马托率领的雇佣军。马托被残忍地处死,而萨朗波也随着马托——她神秘的爱、梦想的英雄、假想的仇敌——的死亡,倒地身亡。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共6卷,收录了胡适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胡适对文学的研究范畴相当广泛,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本,无一不具。他对《红楼梦》研究、《水浒传》《西游记》等研究材料至今仍是解读这些名著的宝贵资料;此外,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分析,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的分析论证,至今仍是国学经典教材。
湘学略
思想史著作。李肖聃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用学案式的办法,从北宋周敦颐起至谭嗣同止,分24个学略加以叙述,其中包括一些流寓,如胡安国父子、张栻及朱熹、王守仁在湖南的活动及影响。在第25篇“诸儒学略”中,还按经、史、子、集四部,追溯了汉代以来湖南作者的有关著述。在第26篇“流寓学略”中,追溯到屈原、贾谊以下各朝代外省籍人士在湖南的行踪。作者在“自叙”中论述写作的各学略之缘起,反映了他对各家的观点。如说周敦颐“《通书》启圣,太极象天,卓尔元公,实牖宋贤”。作者推崇朱熹:“穷理主静,上契周程,博综百家,集宋大成”;但对王守仁亦表敬佩:“姚江事业,超迈前贤,远播流风,入我湘川。”对王夫之评价尤高:“明季大儒,孙李顾黄,贞晦深沉,孰与夕堂。”而赞谭嗣同“赤手抟龙,厥有谭卿”。解放前由湖南大学印行,1985年岳麓书社将此书与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合刊重版。
上清十一大曜灯仪
上清十一大曜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祈福消灾。行道者依次于神座前点燃灯光,供奉上清十一曜,礼拜赞颂,祈求消灾赐福。所谓十一大曜,即日宫太阳帝君、月宫太阴帝君、东方木德岁星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执法星君、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北方水德辰星伺晨真君、中央土德地候镇星真君、交初建星罗睺隐曜星君、交终神尾坠星计都星君、天一紫炁道曜星君、太一月孛慧星星君。以上皆为上天日月星座之神。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中庸衍义 [四库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着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着。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自己的观点则加“臣良胜曰”分述于后。此书议论的宗旨,作者强调欲求尧舜之治,必须先有尧舜之心,《大学》之道在于“平”字。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书中对崇神仙,好符瑞,尤究极流弊,是为世宗时事而发。有清江西刊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