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墨
作者:易白沙
哲学论文。近代易白沙撰。刊于《新青年》1915年至1916年第1卷第2、5号、第2卷第1号。作者通过对周秦诸子各家比较,认为唯有墨子“差可益于国人”,企图“扬此绝学”,使“志士仁人,起而行之”。在“墨学之起源”一章,全面考察古代典籍中关于墨学起源的各种说法,如官守说、史家说、儒家说、道家说、大禹说等。作者认为“诸说涂辙虽异,归宿则同”,它说明墨家学说的“广大无涯,取精用宏,非一朝一夕突然创立者也”。在“墨子历史”一章,对墨子之姓名、国籍、时代、遗事进行了全面探讨。作者对《史记》关于墨子生平事迹介绍不详深感遗憾:“惟附数语于《孟子荀卿列传》,且不能定其时代。墨子为周季一大宗派,纪载如此简略,此史公之疏也。”推崇清人孙诒让《墨子闲诂》,认为它“考订精审,为诸说所不逮”。在“墨经”一章,认为:“《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阐明逻辑,为全书之纲要,《墨经》之名,所以立也。”对于《墨子》一书与六经之关系,作者指出:“盖墨家别树旗帜,卓然成一家之学。其书所依据之六经,亦与孔子所删订之六经,绝不相类。所引夏书、商书、周书,孔子未删之书也,所征之诗,孔子未删之诗也……故墨家学术博大,与孔子并称显学。”此外,对《墨经》中一些文字也进行了训诂。
易白沙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潏水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复撰。李复号“潏水先生”,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书为40卷。钱端礼于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所作的《书〈潏水集〉后》谓“其孙龟年、龟朋出遗集四十卷”,钱端礼原欲刊行,但不久奉祠而归,竟未如愿。直到淳熙十年(1183)十月,其孙钱象祖才在上饶郡任所刊行其书。本集原本散佚无存,以至后世谈论宋文者,竟不知其名氏。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始由《永乐大典》中辑其佚作,重编为16卷。其前8卷辑入奏疏、表、启、书牍、记、赋、辞、序、跋、说、铭、墓志铭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后8卷为诗。卷末附钱端礼、钱象祖跋语及徐衡仲题诗。钱象祖跋称“其文章尔雅,其议论醇正”,而徐衡仲题诗也说:“潏水先生道可宗,清诗华藻亦云工。欲知派别从何出,具载邦君大集中。”试观其集中,文如《华阴遇雨记》、《竹声赋》等,描写景物绘声绘色、穷形尽相,而且意境幽深。其诗多酬唱应和及记游之作,但如《过方山峄》等诗,绘景写情亦颇有新意。
远山堂曲品
戏曲论著。明祁彪佳著。系受吕天成《曲品》的启发,并就吕氏《曲品》加以扩展而成。将所收传奇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另有杂调一类,专收弋阳诸腔剧目。每剧各加短评。现存残稿收传奇剧目四百六十七种,属于逸、艳、能、具四品与杂调,又有部分雅品残稿。祁彪佳企图通过本书写作,使传奇戏曲作品的优劣得到公允评价。他的评选标准是“赏音律而兼收词华”,具体包括三项,即调合韵律、词当本色、事关风教。他在《曲品叙》中云:“予操三寸不律,为词场董孤。予则予,夺则夺,一人而瑜瑕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力求贬褒适当。入选剧目比吕天成《曲品》大增 ,一些被吕天成视为“不入格”而摈弃不录的,祁彪佳则作为“杂调”选录三百四十六部“坊间俗本”。这些诸腔剧本虽多不被一般文人所顾,但它们在当时社会上都曾盛极一时,富有舞台生命力。《远山堂曲品》现存版本有明远山堂蓝格稿本、明启元社黑格钞本及黄裳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原稿无书名标题及著者署名。《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远山堂蓝格残稿本作底本并据黄裳校录本补入序文及凡例。
为狱等状四种
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香港购回相当数量的竹简,次年又接受了少量捐赠竹简。经由专家考证,这两批竹简属于同一批出土简牍,因而将之合并称为岳麓书院藏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内容以法律文书为主,包括《为狱等状四种》及“律令杂抄”。2013年刊布的《为狱等状四种》是岳麓书院藏秦简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收录发生于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间的15则疑难案例的文书资料,其性质或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类似。《为狱等状四种》涉及了财产犯罪、亡罪、奸罪及一些特殊犯罪,财产犯罪中又以“盗”罪*受重视。案例涉及“盗杀人”“盗埱冢”等与盗相关的重要罪名;“智(知)人盗与分”“受人货财以枉律令”等特殊财产犯罪也在资料中有所体现。通过研究可知,秦代有关财产的犯罪*终量刑均指向“盗”的量刑方式。或许这时的“盗”概念的外延较后世更为宽泛,属于一类与非法获取公私财产有关的犯罪集合。亡罪在秦汉律令中的规定已颇成体系,对其定性比较明确,审判中遇到的困难往往在于量刑而非定罪。至于奸罪案件的定罪困难,一般出现在“捕校上”的程序要件是否满足。
弘一大师文集选要
弘一大师是中国近代的律宗大德,大师的著述颇多,为契合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并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本书以通俗实用为原则,选取大师的著述,内容有“人生之最后”“敬三宝”“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佛教之简易修持法”等篇章,以飨读者。
药师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对《药师经》的疏释。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已知敦煌遗书藏有斯2512号,首尾俱残,标题系据内容所拟。疏文起自文殊请问,终于十二大愿。均系边引经文,边作疏释。所引经文与现存东晋帛尸梨蜜多罗、隋达摩笈多、唐玄奘及义净诸译本均不同,或为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所载“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所成之本。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正法念处经
梵名Saddharma -smr!ty-upastha^na-su^tra 。凡七十卷。北魏般若流支译。音译萨怛啰麻悉麻啰地乌婆萨怛拏拏麻苏怛啰。又作正法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起于外道以身口意三业诸问题质问新出家之比丘,世尊乃对此广说‘正法念处法门’,阐明三界六道之因果关系。亦即依十善业道品、生死品、地狱品、饿鬼品、畜生品、观天品、身念处品等次第,观六道生死之因果而详说厌离之道。该经思想系以比丘修道为主,虽属小乘范畴,然构思雄奇,笔致奔放,时时显露大乘思想之端倪。尤其对六道轮回之因果关系,有极正确与周密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