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案
作者:刘宗周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嗅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成无不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朝闻道》章中又说:“闻道者,尽性焉已矣”,“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独。此一念圆满,决之一朝不为易,须之千古万世不为难,学者省之。”二是重义利之辨。《可以托六尺之孤》章中说:“古人济大事,全靠脚根定,只不从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夺处皆是此等作崇也”,“故君子非有才之难,而诚之难。”《士见危致命》章中又说:“学问只有生死一关为究竟地,寻常只有义利一关最难破解。”三是反对悟“空”。宗周笃信阳明之学,但对王学未流堕入禅学则深加鍼砭,主张“孝”、“悌”即为人性之“良知”、“良能”。他在《其为人也孝弟》章中说:“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四是提出性即义理,而非气质。在《性相近》章中他指出:“愚谓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著。本书是1850年恩格斯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写,并在同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号上首次发表。作者引证齐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史》一书中的史料,叙述了从1524年8月德意志施图林根农民拒绝向领主缴纳贡赋举行起义,到1526年秋起义最后失败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农民战争的起源、参加这一战争的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理论,以及从当时这些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中必然产生的斗争结局。从唯物史观出发,作者指出,当时德意志的政治制度和反对这一制度的起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理论,并不是德意志工农业经济、商业贸易、水陆交通和货币流通所达到的发展程度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农民战争所产生的震荡,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本书联系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农民作为工人运动同盟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烟火人间
老舍先生的作品集。全书涵盖主题包括爱情,婚姻,北漂生活,婆媳关系等,饱含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作为《我这一辈子》的姊妹篇,这部《烟火人间》成为又一部老舍作品的珍藏纪念版。更有老树画画倾情献绘了八福精美插画。给白纸黑字之间,增添一抹色彩。《烟火人间》这本书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杂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对人们生存、命运的思考。这些文章或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轨迹,或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或描摹生活见闻,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文笔细致入微,更贯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思。老舍的创作受益于民间文艺的影响,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雅俗共赏,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徵作。见《全唐文》。系作者于唐贞观十一年(637)进谏的一篇奏章。时天下安宁,生产发展,但唐太宗渐生骄奢之意。作者犯颜直谏,“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此系第二疏,故又题《论时政第二疏》。作品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中心,展开说理,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历史上不少当国者,“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因为“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故劝太宗为“君人者”须“十思”,也就是要以知足、安民、养德、戒骄、节乐、勤政、纳谏、律己、赏罚有度等十事自戒,这样,才能“积其德义”,“垂拱而治”。此文词旨剀切,情理交融,气势雄峻,又巧用比喻、排比、用典等法,使议论更加形象、有力而充实。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等句,已成千古名句。太宗曾下诏谓:“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后世治国者,亦有以此谏为“自戒”者。清吴楚材、吴调侯评曰:“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古文观止》)
养正图解
蒙学读本。明万历间,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编撰此书。明焦竑撰,丁云鹏绘图,黄、黄德奇镌刻。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玩虎轩刊本。二卷,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书。图中自“寝门视膳”至 “借事纳忠”为传六十,图亦六十,外各附诗赞。绘图者丁云鹏 (南羽) ,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故所绘的人物、景色,都是古香古色,典雅绝伦,一望即知为上乘之品。刻工黄鏻、黄德奇系歙县虬川黄氏一族,技术高超,刊刻此书时,也细磨细琢一丝不苟,惟恐有失原画的神意,遂使南羽的这部大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完美无疵的艺术作品。出版后即博得很大的声誉。沈德符云:“乙未丙申间焦毅侯竑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解》,进之东朝。既而徽州人所刻,梨枣既精工,其画像又出新安名士丁南羽之手,更飞动如生。京师珍为奇货,大珰陈矩,购得数部以呈上览”。(《野获编》卷二十五) 。此书备受清代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乾隆帝为其作诗,嘉庆帝为其作赞,光绪帝命将书与御制诗赞一并刊刻颁行。
十门辩惑论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
优填王经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有三译,与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为同本异译。叙述优填王之后归依佛陀,证得须陀洹果,而王却因听信无比夫人谗言,欲以百箭射杀王后。然所射之箭均绕后三匝,而还住于王前。王大为惊惧,偕无比夫人诣佛所忏罪,佛乃为说诫女色事。王即接受佛陀教化,归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