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

刘宗周
  • 姓名:刘宗周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阴县城水澄里
  • 出生日期:1578
  • 逝世日期:1645
  • 民族族群:

刘宗周(1578—1645),初名宪章,字启东,一作起东,号念台,又号念克子,山阴县城水澄里(今绍兴市越城区)人。因讲学山阴县城北之蕺山,学者称其为蕺山先生。宗周是遗腹子,随母依养于外祖父章颖家。章颖是位颇有学问而屡试不第的儒者,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著名学者均出其门下。宗周自幼即受章颖培育,勤奋好学。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适逢丁母忧还归故里,服阙,官行人司行人。司中多书,谢一切造请,遍读诸书,又旁搜本朝典故、名臣言行,与治乱否泰邪正消长之理。时沈一贯当国,与给事钱梦皋朋比为奸,宗周草疏弹劾,不久又上疏告归。三十九年,诏复原官。翌年,与给事中彭惟成出使江西建昌册封益王,益王具报百金,谢之。连上两疏,疏入不报。见群小在位,党祸将兴,遂申文礼部请假告归。青年多信其为真儒,纷纷执贽问道于门下,讲学于绍兴石家池。天启元年(1621),诏起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 上疏参劾宦官魏忠贤及熹宗乳母客氏,赖叶向高力救,得免廷杖六十之祸。又“上亟申讨罪之法”、《修殚中兴第一要义疏》,直声震中外,公卿咸俯询。三年,旋升光禄寺添注寺丞,未上任,又升尚宝司少卿,旋升太仆寺添注少卿。四年,升通政司右通政,连上两疏:一申辞退,一参魏忠贤排斥群贤误国之罪。乃削籍归里讲学于绍兴蕺山书院。此时,杨涟、左光斗等先后为魏党害死,东林党人受到迫害,接着朝廷又逮捕应天巡抚周起元、吏部主事周顺昌、左都御史高攀龙及黄尊素等,也有误传逮捕宗周的消息。镇定自若,照常著书讲学。崇祯元年(1628),见魏忠贤正法,为魏党所逮诸臣之罪获免,党祸顿解,于是至钱塘江吊死难诸友。不久起为顺天府尹。任上多次上疏痛斥党祸之罪,安定人心,锄豪右,严保甲法,重学校,讲乡约。因身体不继,上疏要求回籍调养,离都门时,都人罢市而哭送之,呼为“刘顺天”。七年,绍兴大水,濒江之民深受其害,宗周倡义仓,集募捐助,并致书当道赈济。八年,首辅温体仁杜门求退,诏促宗周上京,由于直言进谏,只授工部左侍郎之职。由于温体仁及宦官谗言构陷,不久被革职为民。九年,嵊县亢旱,五谷不登。十三年,山阴、会稽大水灾,与祁彪佳等募银赈济。十四年,起用都察院左都御史,因援救姜埰、熊开元而激怒崇祯帝,再次革职为民。十七年,福王监国,起复原官。接着清兵南下,南京、杭州相继失守,宗周坚持抗清立场,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正义,清时追谥忠介。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先后在石蒉书院、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证人书院、蕺山书院与高攀龙、邹元标、陶奭龄共同讲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气节之士,其中有祁彪佳、陈确、黄宗羲、王毓著等。理气关系说,被黄宗羲视为千古决疑之论。


他曾师事许孚远,思想渊源于王守仁,同时继承了张载“虚空即气”的自然观。他的思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早年对心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心学“皆直信本心以证圣,不喜言克己工夫,则更不用学问思辨之事矣”(《刘子全书续编》卷四)。容易导致禅学。中年提出“只此一心,散为万化,万化复归一心”(《先君子刘蕺山先生年谱》)。把精神(心)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转向心学。把世道之坏单纯归结为“人心之恶”。提出“慎独”之学,向内心世界寻求出路。晚年又转向对心学的辩难,反对王门后学利用阳明的“四无说”谈空说玄,认为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观点与佛教相通,且与“知善知恶是良知”相矛盾。在自然观上,他提出了“离气无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刘子全书》卷二),把气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人万物,包括精神性的理都是气派生的。同时理一经形成,即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作用。还提出“虚即气”,认为“太虚”、“太极”等只是气散的形态,是气本来的原始形态。“太虚”即有与无的统一。同时提出“道理皆从形气而立”(同上书,卷十一),“离器而道不可见”(《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认为具体事物(器)是一般原理(道)的根本,因而“道器可以上下言,不可以先后言”(同上)。在人性论上,他认为人性是后天形成的,以人的身体和气质为依据,有气才有性,“离气质无所谓性者”(《列子全书》卷十二)。同时又认为性即心之性,不能离心言性,也不能心性等同。人性具体体现为人的生理功能。反对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他还否定了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认为“离却人心别无道心”(同上书,卷十三),“欲与天理只是一个,从凝处看是欲,从化处看是理”(同上书,卷十)。指出人欲是人自然的生理要求,本身不是恶,只有纵欲过度的行为才是恶。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学而后知,不赞成王阳明“不虑而知为良知”的先天良知论,提出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离物无知”。真正的认识来自学问思辨行的结合。反对把知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否认有脱离闻见的“德性之知”。认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重本体不重工夫”(同上书,卷十三)。主张知行不可偏废。刘宗周对佛教一直持批判态度,认为“禅学有三绝:一绝圣学,一绝彝伦,一绝四民之业”。“一切扫除而归之空,故惑世害道,莫甚于禅。”(同上)其思想宗旨是“慎独”。中年以后刘宗周主要提倡慎独、敬诚之说。“慎独”包括了对宇宙本体的认识,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一切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提出“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同上书,卷八)。慎独说有沟通本体论、认识论、道德修养于一体的倾向,但主要还是强调个人的操守气节。同时吸收了思孟关于“诚”和程朱关于“敬”的观点,认为“诚由敬入,孔门心法”(同上书,卷四十)。刘宗周舍空谈趋实践的思想倾向标志着宋明理学向清初实学的过渡。对19世纪初日本阳明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著作经后人辑录成书的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续编》,先后于清道光四年(1824),三十年(1850)刊行。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人左巴

希腊人左巴

卡赞扎基斯著 。这本小说于1955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卡赞扎基斯说:“如果叫我在世界上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择左巴。他拥有的一切正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求之不得的:原始的眼睛像飞箭般扑向猎物;创造性的纯真——使他每个早晨遇见什么东西都像初次看到,使日常生活中的永恒事物——风、海、火、女人、面包,样样变得洁净无瑕。一双稳操胜券的手、一颗清新活泼的心…….他是我一生中认识到的一个最伟大的心灵、最坚实的躯体、最自由的呼声。”

唐·吉诃德

唐·吉诃德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曼却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贞素斋集

贞素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传》。在自序中,舒頔说:“虽居离乱中,艰难险阻千情万状,独于诗未尝忘情。”自传中进一步说自己“喜为文章,人求记述,则欣然命笔,未尝以事辞”,“又喜咏歌,或古风长律,取意而足,不蹈袭,不求奇,务在理胜”。足见舒頔对于写作是十分认真的。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辨、碑、跋、文,卷4为传、赋、说、墓志铭等文体,卷5-6为古体诗,卷7为五七言近体(包括1首六言绝句),卷8为七言长律、词。附录卷1为《贞素斋铭》,《贞素斋记》等资料及明洪武十二年张梓撰《舒公行状》。附录卷2为舒远的《北庄遗稿》(卷首有8世孙舒孔昭写的题识)及舒逊的《可庵搜枯集》。舒頔在《贞素斋自传》中说:“三为教官,遭时抢攘,遂退处教授私塾,所居曰贞素斋。”因此,舒頔把文集题为《贞素斋集》。本集为舒頔后裔舒旭、舒孔昭辑刊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的绩溪知县赵春出资刻印。舒頔的诗以七言古体最为擅场,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法度,但成就不如诗。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

诗学专著。俞陛云撰。陛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清光绪戊戌进士。是书选录王勃、杜审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卢纶、白居易、许浑、李商隐、杜荀鹤等近八十位唐代诗人的诗歌或摘句。另续编收录绝句三百九十三首。所选诗歌、摘句后皆有疏解串说。凡命题、作意、境界、典实、句法、字法、声调、格律均剖析言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诗学思想的鳞爪,如学诗宜求意义,勿猎浮词;品诗见仁见智,无所不可;诗贵天然,不在专工雕琢;写实亦应以诗意融化而出,切忌语太说尽等。该书重视诗歌艺术性,收录了一些今人唐诗选本罕见的小家名篇。且能注意不同诗人相似或不同诗意、诗风的比较。是书有1984年上海书店根据1947年开明书店版影印本。

杜诗详注

杜诗详注

唐诗别集。原书24卷,通行本25卷。杜甫撰;清人仇兆鳌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仇兆鳌字沧柱,晚号知几子,淅江鄞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自宋至清,注杜诗者号称千家,此书是作者在汇集各家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作者在序中说:“臣于是集,矻矻穷年,先挈领提纲以疏其脉络,复广搜博征,以讨其典故,汰旧注之楦酿丛脞,辩新说之穿凿支离。夫亦据孔孟之论诗者以解杜,而非敢凭臆见为揣测也。”因此它的注释体例是,先于每首诗各分段解释文义,而后征引典故,注释非常详尽。书前有自序和新、旧《唐书》杜甫传,年谱,凡例。书后又附录逸诗、文,历代铭、序、记,诸家咏杜、论杜等,收集资料颇为丰富。此书堪称历代注杜诗的总结,为研究杜诗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其缺点则是注解失之烦琐冗沓,加之观点陈腐,因而有时解诗穿凿附会,迂腐无聊;所引典故,摭拾类书,未加检寻,不乏错舛。“然援据繁富,而无千家注杜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局,可资考证者为多。”(《四库全书总目》)所以《四库全书》于众多清人注杜中只选此书收录。由于仇氏曾将此书进呈康熙皇帝,因此现存有恭楷缮写进呈本。刻本有康熙武林三余堂刻本和芸生堂刻本。1921年扫叶山房出翻印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排印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简编》和《万有文库》。1955年上海古籍刊行社据《万有文库》本纸型重印。1979年中华书局对原书作了重大整理校正,标点排印。书后附校勘记及篇目索引。

佛教基本知识

佛教基本知识

《佛教基本知识》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正果法师师承太虚大师,恪守法相唯识原典结构,视法相唯识学为入佛必备的基础知识。本书就是以法相唯识学观点编写的佛学概论,出版史赵朴初先生曾亲笔题写书名。本书处处体现了正果法师对佛法解行并重的思想特色,它系统地阐明了佛教关于境,行,果的基本理论。被众多佛教院列为重要教材,影响甚广。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和最精要的。【本书图片很多,请尽量在电脑上阅读,手机图片可能会显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