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书
作者:冯云鹓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之言行、事迹辑录。清人冯云鹓从史传中辑录仲由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而成。共七卷。依《阙里志》与宋陈尧叟赞列本传于卷首。排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至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间仲由生卒、从师、婚姻、仕宦等简历于卷一。卷二至卷四据《仲里志》原本、《孔子家语》、《说苑》、《荀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孔丛子》、《韩非子》、《新书》、《论语撰考谶》、《冲波传》、《庄子》、《搜神记》、《史记》、《论语谶》、《论语隐义》、《孝子传》等史籍杂传,综录仲由从政之才、勇于行义之德、果烈刚直之性。其中以仲氏善质疑与孔子对其之教诲为详、卷五收入《仲里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卞里志序》、《峄县志》、《泗水志》、《曲阜志》中仲子祠庙、故居、墓之处所及蒲城、问津处、倾盖亭、石门桥、御水堤、仲子书堂、卞邑、石门庄、石门山、卞城等古迹名胜之方位。并按家谱列仲氏二代至六十七代(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宗子世表于卷末。收入《圣门十六子书》(道光本)。
冯云鹓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求古录
一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著名学者。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收集材料。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于考证,搜集金石之文,手自抄录。凡是见于方志者不录,现有拓本者不录,近代文集尚存者也不录。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种。每刻都录全文。沿用洪适《隶释》的体例,志其地理,考立碑之由来。凡古字篆隶,一一注解。其中官职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参。如茶荼、準准、张弡等字,可补正字典之讹。顾炎武还另有《金石文字记》,但只载跋尾,不如此书详明。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等。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S.2295。一卷。约成书于东汉末。首残尾全。抄于隋大业八年(612)。存九十五行。经文言老子在历代名称法相之变化,宣扬老子神异变化之说,类似东汉边韶《老子铭》。《正统道藏》未收。
伤寒恒论
伤寒类著作。清郑钦安辑。十卷。钦安,上浣临邛 (今四川邛崃) 人。郑氏对仲景《伤寒论》 反复研究,颇有所悟,遂以舒韶所著《舒氏伤寒集注》 之序,逐一剖析而成。内容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篇及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麻脚瘟说、辨认内外发热秘诀。每篇先列原文,后有注释,述其证名、辨证、治法。此书论述较详,颇有发挥。有清成都志古堂刻本,光绪二十年 (1894) 、二十三年等刻本。
枕上随笔
随笔集。章衣萍著。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除作者的《序》、《跋》外,均为札记。《序》说:“仿《世说新语》体,记载许多师友的丰采议论。”作品记述了鲁迅、胡适、冰心、陶行知、郁达夫、陈独秀、钱玄同、汪静之、周作人、茅盾、孙伏园、王鲁彦、王品青、章铁民、罗家伦等学者、作家的言谈轶事。《跋》记有当时一些作家读此书的感想:“读了这书,觉得很有趣味。”(胡适语)“这样著作,在中国尚未有过。”(林语堂语)
宋太宗实录
简称《太宗实录》, 北宋钱若水等撰。宋代历朝实录中唯一留传至今的一部。宋真宗至道三年 (997),诏令钱若水、柴成务、宋度、吴淑和杨亿共同修撰,第二年修成。原为80卷,记载宋太宗赵光义一朝的史事。太宗,太祖之弟。初名匡义,又改名光义,即位二年后又改名为炅。后周时,他任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太祖出征,他留守京城。后加封晋王,手握权柄在宰相之上。太祖天宝九年 (976) 去世,他即帝位,时年38岁。即位不久,他先后统一了南北各方。但在征辽战争中惨败,从此对辽转入消极防御。政治上他继续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文化上下令修纂了 《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类书。其统治时期,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他在位21年,于至道三年 (997) 死去。赵光义在历史上是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他的实录无疑是后人研究宋初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书80卷的篇幅,现只存26至35卷、41至45卷、76至80卷,共20卷。从仅存的20卷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行政、文化、宫廷的部分事实,而且也可窥见到宋代各朝实录的概貌。是书 《四部丛刊》 有影印本。另有 《古学汇刊》9卷本。
八种粗重犯堕
《八种粗重犯堕》,印度佛教密教典籍。作者不详,托名为「马鸣菩萨造」。译者不详。一卷。 本典籍所述为密教戒律,共计八条,故名。本典籍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着录,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藏於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为Ф221,被视为敦煌遗书。但从种种迹象分析,该典籍并非敦煌遗书,应为在西夏故地黑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本文献对研究西夏佛教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整理者1991年在圣彼得堡考察时曾据原卷录文。整理本据上述录文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四册)发表的照片录文。无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