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作者:佚名
儒家经典之一。简称《易》,亦称《易经》。“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周人所作,故名。一说“周”为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为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彖、象、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各分上、下。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实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以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十三经注疏》中收入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章节列表
升序↑-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
-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第四卦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 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
- 第六卦 讼 天水讼 乾上坎下
- 第七卦 师 地水师 坤上坎下
- 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
- 第九卦 小畜 风天小畜 巽上乾下
- 第十卦 履 天泽履 乾上兑下
- 第十一卦 泰 地天泰 坤上乾下
- 第十二卦 否 天地否 乾上坤下
- 第十三卦 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
- 第十四卦 大有 火天大有 离上乾下
- 第十五卦 谦 地山谦 坤上艮下
- 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
- 第十七卦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
- 第十八卦 蛊 山风蛊 艮上巽下
- 第十九卦 临 地泽临 坤上兑下
- 第二十卦 观 风地观 巽上坤下
- 第二十一卦 噬嗑 火雷噬嗑 离上震下
- 第二十二卦 贲 山火贲 艮上离下
- 第二十三卦 剥 山地剥 艮上坤下
- 第二十四卦 复 地雷复 坤上震下
- 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
- 第二十六卦 大畜 山天大畜 艮上乾下
- 第二十七卦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
- 第二十八卦 大过 泽风大过 兑上巽下
- 第二十九卦 坎 坎为水 坎上坎下
- 第三十卦 离 离为火 离上离下
- 第三十一卦 咸 泽山咸 兑上艮下
- 第三十二卦 恒 雷风恒 震上巽下
- 第三十三卦 遯 天山遯 乾上艮下
- 第三十四卦 大壮 雷天大壮 震上乾下
- 第三十五卦 晋 火地晋 离上坤下
- 第三十六卦 明夷 地火明夷 坤上离下
- 第三十七卦 家人 风火家人 巽上离下
- 第三十八卦 睽 火泽睽 离上兑下
- 第三十九卦 蹇 水山蹇 坎上艮下
- 第四十卦 解 雷水解 震上坎下
- 第四十一卦 损 山泽损 艮上兑下
- 第四十二卦 益 风雷益 巽上震下
- 第四十三卦 夬 泽天夬 兑上乾下
- 第四十四卦 姤 天风姤 乾上巽下
- 第四十五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
- 第四十六卦 升 地风升 坤上巽下
- 第四十七卦 困 泽水困 兑上坎下
- 第四十八卦 井 水风井 坎上巽下
- 第四十九卦 革 泽火革 兑上离下
- 第五十卦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
- 第五十一卦 震 震为雷 震上震下
- 第五十二卦 艮 艮为山 艮上艮下
- 第五十三卦 渐 风山渐 巽上艮下
- 第五十四卦 归妹 雷泽归妹 震上兑下
- 第五十五卦 丰 雷火丰 震上离下
- 第五十六卦 旅 火山旅 离上艮下
- 第五十七卦 巽 巽为风 巽上巽下
- 第五十八卦 兑 兑为泽 兑上兑下
- 第五十九卦 涣 风水涣 巽上坎下
- 第六十卦 节 水泽节 坎上兑下
- 第六十一卦 中孚 风泽中孚 巽上兑下
- 第六十二卦 小过 雷山小过 震上艮下
- 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
- 第六十四卦 未济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
-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
- 易经·说卦传·第三章
- 易经·说卦传·第四章
- 易经·说卦传·第五章
-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
- 易经·说卦传·第七章
- 易经·说卦传·第八章
- 易经·说卦传·第九章
- 易经·说卦传·第十章
- 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
- 易经·序卦传
- 易经·杂卦传
猜你喜欢的书
九加死等于十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案件。爱德华迪克号从纽约出发,驶向某个英国的港口。昔日的豪华游轮,此时却成了运送军火的交通工具。轮船上除了危险的货物以及船员、服务生之外,只有搭载了九名乘客,战争之中还敢穿越大洋,这九个人可谓各怀心事。很快,一名乘客被人杀害,犯罪现场竟有凶手留下的清晰的血指纹。这样的案子应该非常简单,只要采集船上所有人员的指纹,一一比照即可得出答案。然而比照之后,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枚指纹并不属于船上的任何人!恐惧、幽灵、战争,笼罩着前途未卜的轮船……
卡尔曼情变断魂录
本书是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卡尔曼情变断魂录》《达芒戈海上喋血记》《马铁奥仗义斩子》《费德里哥得道升天》《一赌失足千古恨》《维纳斯艳惊伊尔城》等六篇*能代表其小说成就、体现其艺术特色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
太平广记钞
八十卷,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刻。它是冯梦龙对《太平广记》进行加工后的精编本。冯梦龙一生笔耕不辍,在小说、戏曲、民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秉持着稗官野史可以疗俗的观念,从《太平广记》中采摭精英,将原部类、篇目精心编排,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细腻的考订、删改,提高了文本的叙事审美价值。同时,他还在书中附着了数量、质量皆十分可观的评语。文言小说选集的编纂是晚明文言小说兴盛的表现之一,反之也促进了文言小说在明末清初的发展。《太平广记》作为“文言小说之渊薮”,是当时文言小说选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冯梦龙直接取材于《太平广记》,利用删繁就简、合并更置等手法,编纂成《太平广记钞》。经过冯梦龙加工整理的《太平广记钞》,在篇目的分类归置、故事的整合编排等方面都较原书更为出色,并且体现了冯梦龙纯熟的编纂技巧和缜密的编纂理念。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孙复撰。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着此书。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着。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穀梁》以“还”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穀梁》以名宛为“贬郑伯、恶与地”,这是贬。而《公》、《穀》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穀》根据日月例,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着《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佛顶国师语录
凡五卷。全称定慧明光佛顶国师语录。又作一丝和尚语录、佛顶国师语录年谱塔铭。日僧一丝文守(1608~1646)撰,文光重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集录敕序、示众、法语、颂古、赞、佛事、榜、辨、警策、祭文、诗偈、年谱、发塔铭等。
玉耶女经
一卷。失译人名。佛对玉耶女说女人十恶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之妇。玉耶女闻教悔过,为授十戒。给孤长者儿妇,不行妇礼,长者请佛,为说女人十恶。又说五善三恶之法。分别七种妇之差别,乃悔过,求受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泆。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恶骂。七不绮语。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此优婆夷所行戒。亦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