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品物图考
作者:冈元凤
日本冈元凤纂辑,橘国雄绘画。这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昆虫、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 200 余幅插图。此书的价值,首先是在广作参订的基础上,对《诗经》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诗经》年代久远,所载名物种类既多,又常见别称异名,难以确解。作者“追索五方,亲详名物”(原书《跋》语),在细审各种经学文献、子史著作以及医类图籍的基础上,比照同异,潜心斟酌,揭示出包括“毛传”“郑笺”“集传”在内的一批前人注释的缺误,提出了自己的新说,值得肯定。书中屡见“享保中来汉种”字样,似属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年间或稍后追记之语;书后木孔恭《跋》语,谓撰于日本光格天皇“天明甲辰”年,即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作者自称编纂目的在于“以便幼学”,而全书也具有中日经学文化交流上的客观价值。本书的价值,主要在参考众多版本的基础上对《诗经》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追索五方,亲详名物”,在细审各种文献、图籍,比照同异,揭示出包括前人注释的缺误,提出新说。【图片可以下载PDF版阅读】
章节列表
升序↑冈元凤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西游录
中外交通著作。元耶律楚材(1190—1244)撰。二卷。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之后裔,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世居燕京永安(今北京香山)。任金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太祖)十年(1215)取燕后,被召用,官至中书令。太祖时曾随征西域六年。是书为答里人所问异域事和驳斥长春真人(丘处机)而作,约成于拖雷元年(1228)。全书含序共五千余字。分两部分:一专记自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历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北渡天山(阴山),“涉大碛、逾沙漠”而达成吉思汗行在全程闻见,和西域回鹘、不刺、塔刺思、八普、寻思干、蒲华等诸城情况;二为专门批评道教著述。该书是我国最早记述天山以北楚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城郭、物产、风俗之书。是我国十三世纪有关中亚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原为家刻自印本。自楚材下世后,不再印行,故为罕见。旧有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节录本。1926年日本神田信畅在日宫内省图书寮发现旧钞完本,比《丛谈》本(地理部分)又多八百余字。1927年神田据图书寮本排印出版。后我国罗振玉又据神田本重印。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素灵上篇》,又名《玄丹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已引此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篇完全相同,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录该经改编而成。
新修南唐书
纪传体国别史。十八卷,外加音释一卷。南宋陆游撰。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诸书均无记载,经据陆游生平考证,约作于淳熙八年至十二年间(1181—1184年)。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初为福州宁德主簿等职,因善词章、谙熟典故而被史浩、黄祖舜举荐。召见后,赐进士出身。曾任建康府、隆兴府通判。乾道六年入蜀,通判夔州。是一部专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一国君臣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南宋陆游撰。孝宗淳熙年间成书。在此以前,有北宋马令的《南唐书》30卷传世,陆游以马书未尽善,故重加编撰,乃称 《新修南唐书》。据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王谷祥称其钞本出自陆游长子陆子家藏宋刻本, 可见此书宋代已有刊行。元、明、清时期,对是书的著录、刊印、考订、注释,前后相望。
十六国春秋
北魏崔鸿撰。原书102卷,今本100卷。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等十六国史事。各国自成篇卷,称“录”;叙人物则称“传”。属纪传体国别史。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嘉兴兰晖堂百卷本《十六国春秋》问世,该书由嘉兴文人屠乔孙、项琳之编订而成,仍题北魏崔鸿撰。这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虽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却在百年之后备受质疑与诟病,被斥为伪书。其后,该书虽为世人反复翻刻,大量征引,其“伪作”的定性却在数百年间难有改变。
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
一卷,赵宋法天译。文殊师利赞一百八名之梵颂也。先有偈,次梵赞十九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