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逢遇篇第一
- 累害篇第二
- 命禄篇第三
- 气寿篇第四
- 幸偶篇第五
- 命义篇第六
- 无形篇第七
- 率性篇第八
- 吉验篇第九
- 偶会篇第十
- 骨相篇第十一
- 初禀篇第十二
- 本性篇第十三
- 物势篇第十四
- 奇怪篇第十五
- 书虚篇第十六
- 变虚篇第十七
- 异虚篇第十八
- 感虚篇第十九
- 福虚篇第二十
- 祸虚篇第二一
- 龙虚篇第二二
- 雷虚篇第二三
- 道虚篇第二四
- 语增篇第二五
- 儒增篇第二六
- 艺增篇第二七
- 问孔篇第二八
- 非韩篇第二九
- 刺孟篇第三十
- 说日篇第三二
- 答佞篇第三三
- 程材篇第三四
- 量知篇第三五
- 谢短篇第三六
- 效力篇第三七
- 别通篇第三八
- 超奇篇第三九
- 状留篇第四十
- 寒温篇第四一
- 谴告篇第四二
- 变动篇第四三
- 招致篇第四四
- 明雩篇第四五
- 顺鼓篇第四六
- 乱龙篇第四七
- 遭虎篇第四八
- 商虫篇第四九
- 讲瑞篇第五十
- 指瑞篇第五一
- 是应篇第五二
- 治期篇第五三
- 自然篇第五四
- 感类篇第五五
- 齐世篇第五六
- 宣汉篇第五七
- 恢国篇第五八
- 验符篇第五九
- 须颂篇第六十
- 佚文篇第六一
- 论死篇第六二
- 死伪篇第六三
- 纪妖篇第六四
- 订鬼篇第六五
- 言毒篇第六六
- 薄葬篇第六七
- 四讳篇第六八
- 间时篇第六九
- 讥日篇第七十
- 卜筮篇第七一
- 辨祟篇第七二
- 难岁篇第七三
- 诘术篇第七四
- 解除篇第七五
- 祀义篇第七六
- 祭意篇第七七
- 实知篇第七八
- 知实篇第七九
- 定贤篇第八十
- 正说篇第八一
- 书解篇第八二
- 案书篇第八三
- 对作篇第八四
- 自纪篇第八五
- 附 录
王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内载智慧礼赞八首,末附科仪。全篇赞颂盖系从早期上清、灵宝经中辑出。
屈原
发表于1941年的《屈原》是梁宗岱最重要的诗歌评论作品。1921年,中学生梁宗岱将《楚辞》和《神曲》进行对照阅读,略有所得,之后他游学欧洲进入象征主义诗学的堂奥,并借由西方诗歌传统反观中国诗歌传统,最终在《屈原》中完成了对《楚辞》现代的、整体性评述,确立了屈原世界性大诗人的地位。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四书賸言
《四书賸[shèng]言》明清之际毛奇龄撰。四卷。是毛奇龄杂编四书之语,由子侄、门人辑录而成。前二卷为门生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远宗所编。其书属语录之类,随时杂记,随文杂录,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亦不以四书分编,每卷目录各称《论语》若干条,《大学》若干条,《中庸》若干条。毛氏说经善考证,喜辩论,往往以经典助其驳诘。考核事实,征引训诂,颇多精核,但亦有相互抵牾矛盾之处。另有《四书賸言补》二卷,亦为门人所辑。有西河合集本、四库全书本、阮元经解本等。
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文殊师利巡行经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与《佛说文殊尸利行经》同。文义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