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录

作者:吴与弼
日录

明代理学家吴与弼的哲学著作。是作者平日体会笔札。此书以心性涵养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 的圣贤境界为追求目标。认为性命有别,命是天所赋 予,贫富贵贱,得丧荣辱,一听于天;性则在心,可反身 自求,全靠自己涵养。主张要“栽培自己根本”,作到“精 白一心,对越神明”。“圣人之学无他,求诸己而已。”提 倡道德尊严,“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强 调践履功夫,“从至难至危处试验过”,方为笃实纯粹君 子。提出“心本大虚”的命题,主张以“明德”为本,通过 静中涵养功夫,克己复礼,收敛此心,以得本心。“人苟 得本心,随处可乐”,“真趣悠然”。今有清道光乙未 (1835)重刻本,附于《康斋集》。

章节列表

升序↑

吴与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琉球国志略

琉球国志略

域外地理。清周煌辑。十六卷。 煌, 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约十一万字。首卷载御书三、诏敕六、谕祭文七。绘图有星野、琉球全图、国都、先王庙、册封中山王、针路等十二图。正文分星野、国统、封贡、舆地、风尚、山川、府署、祠庙、胜迹、爵秩、赋役、典礼、兵刑、人物、物产、艺文、志余等十七门。含建置、疆域、城池、炮台、气候、习尚、仪节、服饰、风信、针路等三十一小目。荟集明以来诸史杂录,相互考证,订其伪舛,并参前史,旁及百家有关琉球事记载,并质以亲自见闻。是一部较全面辑录考证琉球的地理书。共载崎山、石虎山等山岭三十余,以及潮候、风信和针路等。另载社坛、神庙、天妃宫等五十余;物产分谷、货、蔬、果等十一类,二百五十余种,为该地颇重要的历史地理资料。有《聚珍版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黄箓十念仪

黄箓十念仪

黄箓十念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宋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为存念「十华宝号」以超度亡灵之科仪。其行仪节次有为亡灵归依道、经、师三宝,依次礼念十方空界天尊神灵,乞求超度亡灵往生神仙境界。其次为亡灵忏前世身口心三业,以期消除罪根,脱离地府,神超碧落,飞步黄庭。

正一敕坛仪

正一敕坛仪

正一敕坛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期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以剑水咒诀召诸神来坛之科仪。

石碣

石碣

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0年9月《小说月报》21卷第9号,署名蒲牢。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31年5月出版的《宿莽》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截取《水浒》里玉臂匠金大坚刻石碣的情节演义而成。主要通过金大坚与圣手书生萧让的对话,表现军师吴用策略的奥妙——利用暗刻石碣计谋把梁山众多出身不同、阶级有异的人团结起来。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民斗争团结的重要。

禹贡说断

禹贡说断

四卷。宋傅寅撰。寅字同叔,两浙路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学者。少时尝从唐仲友学,仲友以益友称之,寅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之类,无不悉心研究,订其讹误,每事各为一图,题为《群书百考》,寅隐居不仕,又不治生产,晚年家境贫寒,学者称“杏溪先生”,工诗,诗风闲远古淡。该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有宋刊本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瞿氏谓“东阳乔行简序,首列《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序首行题曰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图》,后又题曰《尚书诸家说断》”。今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与瞿氏《目录》着录本同,是该书原本二卷,书名为《禹贡诸家说断》。《永乐大典》题为《禹贡说断》,《通志堂经解》题为《禹贡集解》,并非宋本旧名。《四库全书》采用《永乐大典》所题该书书名,并将该书析为四卷,愈失其真。该书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独到见解,如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前儒所未及。该书传本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元修本为最善,《通志堂经解》本多有缺误,另外还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经苑本、《金华丛书》本等。

相宗八要直解

相宗八要直解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