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注疏
作者:郑玄
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与公彦有《周礼注疏》已著录。此书为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最早著作。自西汉高堂生所传《士礼》今文本,数传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刘向《别录》本。郑注兼取今文本及古文本十七篇(出自孔子壁之《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大体相同),“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其所以不采大、小戴本,因为别录本“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也。”(《四库全书总目》),贾公彦据郑注而又依齐黄庆、隋李孟悊之疏而益之,定为今本。其书自明以来刻本舛误殊甚,顾炎武《日知录》及阮元校勘记曾指出多处,可供读时参考。此编十七卷次第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此目排列顺序先人事,后鬼神,较之二戴本为合理。自“丧服第十一”以下都属丧葬祭祀的仪礼,且繁文缛节,不胜其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士冠礼第一
- 卷二 士冠礼第一
- 卷三 士冠礼第一
- 卷四 士昏礼第二
- 卷五 士昏礼第二
- 卷六 士昏礼第二
- 卷七 士相见礼第三
- 卷八 乡饮酒礼第四
- 卷九 乡饮酒礼第四
- 卷十 乡饮酒礼第四
- 卷十一 乡射礼第五
- 卷十二 乡射礼第五
- 卷十三 乡射礼第五
- 卷十四 燕礼第六
- 卷十五 燕礼第六
- 卷十六 大射第七
- 卷十七 大射第七
- 卷十八 大射第七
- 卷十九 聘礼第八
- 卷二十 聘礼第八
- 卷二十一 聘礼第八
- 卷二十二 聘礼第八
- 卷二十三 聘礼第八
- 卷二十四 聘礼第八
- 卷二十五 公食大夫礼第九
- 卷二十六 公食大夫礼第九
- 卷二十七 觐礼第十
- 卷二十八 丧服第十一
- 卷二十九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一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二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三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四 丧服第十一
- 卷三十五 士丧礼第十二
- 卷三十六 士丧礼第十二
- 卷三十七 士丧礼第十二
- 卷三十八 既夕礼第十三
- 卷三十九 既夕礼第十三
- 卷四十 既夕礼第十三
- 卷四十一 既夕礼第十三
- 卷四十二 士虞礼第十四
- 卷四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 卷四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 卷四十五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 卷四十六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 卷四十七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 卷四十八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 卷四十九 有司彻第十七
- 卷五十 有司彻第十七
猜你喜欢的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儿童历险小说。情节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个小学生。他厌恶小镇上枯燥死板的生活环境:小市民的庸俗保守、学校里乏味的死读书、教堂里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样的牧师布道……他和他的朋友们追求传奇冒险生活,偷偷地离开小镇,在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岛过了几天。一天半夜里,他们钻进墓地,偶然地成了一起杀人案的目击者。后来汤姆勇敢地出庭作证,揭发了真正的凶手,救了被诬告的老人。汤姆结识了法官的女儿贝奇,他俩钻进一个山洞,迷了路,险些出不来。最后汤姆和他的好友哈克发现强盗的藏金,在镇上引起轰动。小说不仅批判了小市民的庸俗、资产阶级教育的清规戒律和宗教的虚伪,而且细腻地描写了儿童的心理及其善良的天性。汤姆没有沾染上小市民的偏见,与乞儿哈克和黑人吉姆结下友谊。小说情节生动,风格幽默,含意严肃。这是一部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
辰子说林
张慧剑著。1946年2月新民报社初版,列入新民报文艺丛书。收《重庆之树》、《五味》、《国际三妇人》、《四公子之结局》、《国粹》、《拿破仑之墓》等散文278篇。
闺范译注
一名《吕新吾先生闺范图说》,四卷。明吕坤撰。此书是吕坤为山西按察使时所作,共四卷。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 《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先叙其本事,并绘图于上方,末附以赞文。言词颇为浅近。通俗易懂。此书当时曾传入宫中,神宗看过后,将此书赐给郑贵妃,郑贵妃又重刻之。后所谓“妖书案”起.遂以此书为口实。
学仕遗规
作者雍乾名臣陈宏谋将“先儒格论编采成书”,以“警醒俗学浮靡之弊习,有裨经世利济之实学”。《学仕遗规》在清末民初被列为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374卷。全称《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道光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曹振镛、戴均元等人开馆纂修,道光四年 (1824) 成书。书中记载了颙琰自嘉庆元年(1796)继位,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嘉庆年间是清朝由极盛而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和过渡时期,虽然各种危机尚未爆发,但各种弊端却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此书对于清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平台纪事本末
不分卷,未著撰作人姓名。该书的断限为: 自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台湾林爽文发动反清起义起,至乾隆五十三年五月镇压起义的清军撤离台湾止。书的作者在追述了林爽文的身世和以天地会组织群众的情况后,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林爽文起义从酝酿、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林爽文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一路上势不可挡,接连攻陷了彰化、诸罗二县,直逼台湾府城。虽然该城未被攻下,但闽浙总督常青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筹莫展,只得浚沟濠、修城栅,进行消极防御;而台湾总兵柴大纪“每战小衄,皆以捷闻,有识者为之寒心”。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只得撤了常青、柴大纪的职,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征调各路清军十余万人、战船数千只,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才俘获了林爽文,镇压了这次起义。该书最后还记载了乾隆为“嘉平台湾之功”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命在台湾嘉义县为福康安等人建立生祠,又在紫光阁为镇压起义出力的清军将领绘画图像,乾隆亲制“赞词”。该书成书时只有钞本。后来,《台湾文献丛刊》 (第十六种) 有标点本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