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溪子明道录

作者:罗汝芳
近溪子明道录

八卷。明罗汝芳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为三卷,题曰《近溪先生会语》。”《四库》馆臣所用江苏巡抚采进本题为《近溪子明道录》,八卷。又每卷只题会语,不标其地,卷端题门人乐安詹事讲校梓。大概杜应奎所编在前,詹事讲所编在后,所以书名、卷帙各不相同。内容大体亦为尊崇王学、禅宗之本意。卷末有詹事讲跋,其中称“是足以明道,故名为《明道录》”。另有《近溪子集》,题为六卷,即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于每卷也只题“会语”二字,卷五第一则述万历二年(1574)在五华书院会讲事。经王重民先生考证,“此即詹事讲所刻《明道录》,曾经耿定向手批,而季膺重刻之,因易为此名也。”书首有季膺、胡僖、杨起元、张嵿序,后有耿定向、詹事讲跋,为万历间刻本,共六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罗汝芳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脸对脸

脸对脸

推理小说,埃勒里·奎因著。一位美国女明星在家中被杀,她的丈夫成为最大的嫌疑人。因为这位女明星已经退休,有大笔财产。而她的丈夫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以和女人结婚,骗取财产而闻名。但是,丈夫却有不在场证明,妻子死亡时,他和一位情人在一起。 妻子临死之前,在一张黄色的便签纸上留下了“f a c e”的字样。 这意味着什么……

黄梨洲文集

黄梨洲文集

明清之际黄宗羲著。由近人陈乃乾据《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南雷余集》分类重编,又据黄宗羲手写残稿校正而成。本书共分为:传状类、碑志类、哀祭类、赋类、序类、记类、书类、杂文类、寿序类等,共三百三十一篇。其中《明州香山寺志序》、《阿育王寺舍利记》、《读葬书问答》等篇,表现了无神论、反迷信的思想。《与陈乾初论学书》、《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等,保存了明代陈确的思想资料,也从中反映了黄宗羲自己坚持“天理人欲正相反”的观点。在几篇诗文集序里,提出了对时文和文学的见解。还有一部分内容颂扬了当时许多反清的忠臣义士。但对明末农民起义有诋毁之词。有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东坡志林译注

东坡志林译注

五卷,北宋苏轼撰。苏轼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凡所经历,耳闻目睹,也笔录成篇。积累渐多,初欲定书名为《东坡手泽》,继又欲改称《东坡志林》。生前没有编定成书,后人搜集整理,定名为《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三卷。后刊行时改名《东坡志林》,通行本为五卷。所记皆为北宋年间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之事,共分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学问、命分、梦寐、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赋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等二十九类,类下分条记事,各立标题,共二百多篇。所记内容广泛,无论经史子传、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以至佛道修养、阴阳术数、梦幻幽怪等等,凡有所感触,均发抒己见。凡所经历,也一一记录。所据宏博,议论精到,是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宋左圭《百川学海》本作一卷,明万历赵开美刊本、《学津讨原》、《涵芬楼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作五卷,明万历商浚《稗海》本作十二卷。一卷本仅载史论十三篇,与五卷本第五卷所载《论古》相同;十二卷本皆载杂说而无史论,但比五卷本前四卷杂说多出不少。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松龄校点本。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校点本。

医方絜度

医方絜度

《医方絜度》三卷,载方261首,每方均标出处、主治、煎服法、方信纸。对研究与学习方剂大有裨益,而其特色则寓于方论之中。援引包括著者及其史钱韵之在内45人的300条方率,多有名医之论,诸如叶天士、王孟英、汪讱庵、徐灵胎等人。对每首方子皆条分缕析,援理确凿,分析透彻,如香连丸条下:叶天士曰:夏秋利疾,固是湿热积滞,古人称曰滞下,谓滞在气,滞在血,不独食滞一因也。木香调气导滞,黄连清化温热,二物相须,夏秋下利初起第一神方。

达生编

达生编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此书主要论述产科常见病,着重阐析难产的病因证治。认为坐草太早,或惊慌努力,稳婆手拙等是导致难产的主因。强调临产必须顺其自然,不得急迫勉强,并提出“一日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的精辟见解。

建国大纲

建国大纲

全称“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起草并提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审议,同年4月12日公布。共25条,具体规划了“革命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的方案。主要内容: (1)提出三民主义是立国之本,并对其内容予以诠释。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尽力满足全国人民“食衣住行”的四大需要。政府当努力提高人民的政治知识能力,使他们得以行使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复决权等“民权”。“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外敌之侵略,政府当抵御之,并且要及时修改与各国签订的条约,恢复中国的国际平等和国家独立。(2)将“军政”、“训政”、“宪政”确立为建立中华民国的3个时期。指出:军政时期,政府主要任务是:“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并且要宣传三民主义,“开化全国之人心”。训政时期,政府主要在于派经过训练考试合格人员,帮助全国各省的每个县,实现完全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政府首先要设立“五院”,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同时以大纲为依据,并结合训政、宪政时期的经验,由立法院拟订宪法草案,向全国民众宣传。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的统治权即由国民大会行使。国民大会对中央政府官员有选举权、罢免权,对中央法律有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最后指出“宪法颁布之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而全国国民,则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国民政府则于选举完毕之后,3个月解职,而授政于民选之政府,是建国之大功告成”。这种宪政分段实施的主张,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宪政观,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个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得到完全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