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注疏删翼

作者:王志长
周礼注疏删翼

三十卷。明王志长撰。王志长(生卒年不详),字平仲。明代“三才子”之一,王志坚(1576-1633)之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万历中举人。事迹见于《明史·文苑传》其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于经学,尤精“三礼”。除着有《周礼注疏删翼》外,还有《仪礼注疏删翼》。《周礼注疏删翼》于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多刊削其繁文,故称之为删,又多引诸家之说发明其义,故称之为翼。《周礼》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为研究《周礼》之集大成,宋代名儒程、朱,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注之专书。王安石、王昭禹始推于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多辑新说,叶时,郑伯谦则另立标题,借经抒义,考据之学,渐为论辨之学。朱申以后,苟趋简易,《叙官》以无用而删之,经遂有目无纲。经俞庭椿至明,诸家之说与《周礼》原意更远。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力遏横流,恪遵古本,以郑注、贾疏为基础,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并引诸家所长阐发新义,为《周礼》之清理和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版本有:明崇祯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初函三堂印本;嘉庆十年(1805)卒墨斋刻本。

王志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学古编

学古编

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全二卷。上卷为 《三十五举》, 为本书之主体,甚多创获,故后人多直呼此书为 《三十五举》。其中第一举至第十六举详论书体正体及篆写摹刻之法,第十七举论隶书,第十八举至第三十五举论印章文字的篆写。下卷为 《合用文籍品目》,一小篆品,二钟鼎品,三古文品, 四碑刻品,五附器用品,六辨谬品,七隶书品,八字源辨,凡四十六条。其后附录 “洗印法”、“印油法”、“取字法”共三条。后人对此书评价甚高,历来被誉为最早印学经典著作。如元代危素云: “吾丘君隐于武林(今杭州)阛阓间,高洁自持,尤攻篆籀,此编之书,可一洗来者俗恶之习”。夏溥称此书出, “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又谓: “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 又晚效先生法耳”。明清篆刻家多仿效其体例而一再续作,如托名何震的 《续学古编》、清代桂馥有 《续三十五举》、姚晏有 《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有 《续三十五举》 等。又清人姚觐元有《三十五举校勘记》。此编曾辑入 《四库全书·子部》、《说郛》、《学津讨源》、《篆学琐著》、《美术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附录数则,有考为后人所续者,认为较少价值。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

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二卷。汉魏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徒传授诵习之《老子道德经》文本。其文删定《老子》经文为五千字,故又称《五千文》,或称系师(张鲁)定本。又因经文前有吴道士葛玄所撰《老子道德经序诀》,故称葛本。现存敦煌唐人残抄本《五千文》后,又附録有道士传经盟誓词,或附録《十戒经》。今删去序诀及盟文戒文,仅録经文。底本出处:上卷P・2584号抄本、下卷S・6453号抄本1。参校本:P・2329号、P・2375号、S・189号抄本。

抱玉岩

抱玉岩

短篇小说。作者祝兴义。发表于《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故事中的女教师彭稚凤发现听自己讲课的大学新生中有她的心上人,原来中学的教师沈岩。沈岩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学术权威而自杀。沈岩以卖菜为生,由于才学出众被请到中学代课,成为彭稚凤最敬仰爱戴的老师。沈岩创作了一篇“抱玉人”的故事,彭稚凤讲这个故事参加会演成功。1973年,这对师生同堂参加了大学招生考试,但沈岩因父亲冤案而落选。彭稚凤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正值冤案昭雪后沈岩考入大学。师生关系尽管颠倒,有情人心中却不平静。作品巧妙地提出了重视人才的问题,反映了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损失与人际关系变迁。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简名《单刀会》。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本事源出《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注,颠倒敷衍而成。剧写刘备取西川后,东吴欲向刘讨还前所借之荆州。中大夫鲁肃恐荆州守将关羽不让,拟定计设宴擒之,再出兵夺取荆州。国丈乔公以关羽英雄无比,劝肃罢之。隐士司马徽历述关羽千里单骑、五关斩将之勇武,亦劝肃罢之。肃不听,下书请宴。羽慨然应允,只带周仓单刀赴会,令关平调船接应。席间肃索讨荆州,羽慷慨陈词,肃理屈词穷,欲动伏兵,为羽识破,一剑砍断桌案,手揪鲁肃,要其送至船上。会关平率船来接,遂威风凛凛上船而归。剧中屡赞“汉家气节”,歌颂羽之英雄气概,为明初《三国演义》所继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明传奇《荆州记》已佚,清宫大戏《鼎峙春秋》亦袭用此剧三、四折,近世昆剧及地方戏中尚有《训子》、《刀会》、《临江赴宴》等折上演。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并序,内题注仁王护国般若经,有科文。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