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篇,合为二十六卷。《吕氏春秋》一向被视为先秦杂家的著作,但这是综合各家思想之所长,具有基本统一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著作,而不是各种思想学说的机械拼凑。本书以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采墨、法、名、农各学派学说,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可以说是杂家的代表作品。书中保存了先秦各学派的许多资料,汇集了先秦各派比较进步的思想,如道家的“贵生”、墨家的“薄葬”、法家的“察今”、农家的“上农”等,惟于鬼神迷信所不取。此外,还保存了不少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数、农医、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是一部有多方面价值的古代文献。《吕氏春秋》是从先秦向西汉过渡时期的产物,要了解先秦和秦汉的哲学史、思想史,都不能离开《吕氏春秋》。它的许多珍贵的思维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东汉高诱曾为此书作注,对本书的整理和保存作出过重大贡献。近人许维遹(yu)根据七十九家校注作的《吕氏春秋集释》考证比较详,颇利于阅读。
章节列表
升序↑吕不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王侍中集
别集名。一名《王仲宣集》,东汉王粲(字仲宣,官侍中)作。王集最初无刻本。《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侍中王粲集十一卷”,至唐代为10卷,宋代只存8卷,均早佚。现存最早者为明人搜集整理之辑本,其中又以张溥之《王侍中集》最为完备。全书不分卷,计收《大暑赋》、《游海赋》、《浮淮赋》、《闲邪赋》、《出妇赋》、《思友赋》、《登楼赋》等25篇,以及书、檄、文、论、颂等21篇和《七哀诗》、《从军诗》、《咏史诗》等若干首诗歌。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对张本又有所订补。
蜀鉴
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知太安军、绵阆州、潼川府,著《蜀鉴》十卷。然书前端平三年(1236年)李文子序称,燕居深念,紬绎前闻,因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据此,则该书为郭允蹈所撰,李文子特总其事,故世以李文子撰。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有纲有目有论,如 《通鉴纲目》,兼以考证附目末,较《纲目》为详赡。书中所记,皆战守胜败之迹,于用兵之得失、地形之险易尤为着意。凡古人用兵故道,必详其宋代所在。其于地理考证,亦颇精核。如陈仓马呜阁,引《三国志·蜀志》以证《太平寰宇记》之误;斜谷之遮要,引《兴元记》以补裴松之注所阙;诸葛亮筑乐城,引 《通鉴》以辨《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之异同。它如罗尚抗李雄、张罗据犍等,亦较《晋书·载记》、《十六国春秋》为详。末二卷,叙西南夷始末,疏漏稍多。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后两种版本,则直接署其撰人为郭允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念佛金言录
本书编译自日本净土门「时宗」开宗祖师一遍上人(1239-1298)的语录及问答。因一遍上人,舍离一切名利,不住一处,游行全国,唯劝念佛,使净土法门真正普及化、庶民化、生活化,时人尊称「游行上人」,且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 一遍上人生平不留作品,此《金言录》乃其及门弟子所编集。全书分四部分:前三部份包括诗偈、语录(一)(二)系日文体,原名「一遍上人语录」;第四部分「播州问答」,则为汉字原文。 《念佛金言录》的编译者,是中国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法师,译笔古朴严净,与原著之旨趣深相契合。以下为慧净法师对本书的一段引介文字: 「《念佛金言录》乃直承善导大师『一向专称』之宗义,是真实中之真实,直截中之直截;本愿之归宗结顶,念佛之不二法门;可贵之至,赞叹之极,故以『金言』名之。」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经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其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以概括其说。道安于卷首之序中谓本论博涉十法,所指或即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此等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及杂阿毗昙心论之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均颇为相类。其中,发智论之杂犍度可谓相当于本论之聚犍度,其余七犍度则相当于本论三昧犍度以下之各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行、结使、智、三昧等四犍度,贤圣品、杂品、修多罗品、择品、论品等,则分别相当于本论之见、聚、契经、一切有、偈等诸犍度。故本论可能系于发智论八犍度之外,另加心等六犍度而成十四犍度;杂阿毗昙心论之十一品亦可能系删除本论之心犍度等,再加整理而成者。依近代学者之说,本论作者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中之世友可能为同一人,又谓本论应为婆须蜜之弟子或后人所撰集成书者。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