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
作者:黎靖德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池州所刊三种《语录》,徽州、眉州所刊两种《语类》,称为三录二类,同时流行。然互有出入,未尽完善。南宋末年,黎靖德参校以上五种书,除去重复谬误1151条,然后以类相附,名为《语类大全》。分为《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对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均有论述。对《乐》、《礼》、《春秋》、《孝经》、《诗》、《书》、《易》、《四书》也有解说。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集中论述了朱熹“理在气先”的世界观,认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还论证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观点,指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卷四)。着重强调“天理人欲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卷十二)。书中还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把一分为二表述为一个无穷的过程。还揭示了矛盾对立的普遍性,认为天下之物,“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朱子語類原序
- 朱子語類門目
- 卷一 理气上
- 卷二 理气下
- 卷三 鬼神
- 卷四 性理一
- 卷五 性理二
- 卷六 性理三
- 卷七 学一
- 卷八 学二
- 卷九 学三
- 卷十 学四
- 卷十一 学五
- 卷十二 学六
- 卷十三 学七
- 卷十四 大学一
- 卷十五 大学二
- 卷十六 大学三
- 卷十七 大学四或问上
- 卷十八 大学五或问下
- 卷十九 论语一
- 卷二十 论语二
- 卷二十一 论语三
- 卷二十二 论语四
- 卷二十三 论语五
- 卷二十四 论语六
- 卷二十五 论语七
- 卷二十六 论语八
- 卷二十七 论语九
- 卷二十八 论语十
- 卷二十九 论语十一
- 卷三十 论语十二
- 卷三十一 论语十三
- 卷三十二 论语十四
- 卷三十三 论语十五
- 卷三十四 论语十六
- 卷三十五 论语十七
- 卷三十六 论语十八
- 卷三十七 论语十九
-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
- 卷三十九 论语二十一
- 卷四十 论语二十二
- 卷四十一 论语二十三
- 卷四十二 论语二十四
- 卷四十三 论语二十五
- 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
- 卷四十五 论语二十七
- 卷四十六 论语二十八
- 卷四十七 论语二十九
-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
- 卷四十九 论语三十一
- 卷五十 论语三十二
- 卷五十一 孟子一
- 卷五十二 孟子二
- 卷五十三 孟子三
- 卷五十四 孟子四
- 卷五十五 孟子五
- 卷五十六 孟子六
- 卷五十七 孟子七
- 卷五十八 孟子八
- 卷五十九 孟子九
- 卷六十 孟子十
- 卷六十一 孟子十一
- 卷六十二 中庸一
- 卷六十三 中庸二
- 卷六十四 中庸三
- 卷六十五 易一
- 卷六十六 易二
- 卷六十七 易三
- 卷六十八 易四
- 卷六十九 易五
- 卷七十 易六
- 卷七十一 易七
- 卷七十二 易八
- 卷七十三 易九
- 卷七十四 易十
- 卷七十五 易十一
- 卷七十六 易十二
- 卷七十七 易十三
- 卷七十八 尚书一
- 卷七十九 尚书二
- 卷八十 诗一
- 卷八十一 诗二
- 卷八十二 孝经
- 卷八十三 春秋
- 卷八十四 礼一
- 卷八十五 礼二
- 卷八十六 礼三
- 卷八十七 礼四
- 卷八十八 礼五
- 卷八十九 礼六
- 卷九十 礼七
- 卷九十一 礼八
- 卷九十二 乐古今
- 卷九十三 孔孟周程张子
- 卷九十四 周子之书
- 卷九十五 程子之书一
- 卷九十六 程子之书二
- 卷九十七 程子之书三
- 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
- 卷九十九 张子书二
- 卷一百 邵子之书
- 卷一百一 程子门人
- 卷一百二 杨氏门人
- 卷一百三 罗氏门人
- 卷一百四 朱子一
- 卷一百五 朱子二
- 卷一百六 朱子三
- 卷一百七 朱子四
- 卷一百八 朱子五
- 卷一百九 朱子六
- 卷一百一十 朱子七
- 卷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
- 卷一百一十二 朱子九
- 卷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
- 卷一百一十四 朱子十一
- 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
- 卷一百一十六 朱子十三
- 卷一百一十七 朱子十四
- 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 卷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
- 卷一百二十 朱子十七
- 卷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 卷一百二十二 吕伯恭
- 卷一百二十三 陈君举
- 卷一百二十四 陆氏
- 卷一百二十五 老氏
- 卷一百二十六 释氏
- 卷一百二十七 本朝一
- 卷一百二十八 本朝二
- 卷一百二十九 本朝三
- 卷一百三十 本朝四
- 卷一百三十一 本朝五
- 卷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
- 卷一百三十三 本朝七
- 卷一百三十四 历代一
- 卷一百三十五 历代二
- 卷一百三十六 历代三
- 卷一百三十七 战国汉唐诸子
- 卷一百三十八 杂类
- 卷一百三十九 论文上
- 卷一百四十 论文下(诗)
黎靖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自勉斋随笔
《自勉斋随笔》是陈邦贤著的一本随笔丛书,1997年1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读书所得及平昔风闻随笔漫录而成,材料信实,言多切近。收《史公祠的对联》、《革命姻缘》、《梁任公的年谱》、《国防地理》、《汪继声的花卉》、《张四先生》、《上海的租界是怎样来的》等331篇。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西游记
明代中期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神魔小说的典范性作品。二十卷,一百回。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以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故事为题材,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最后由文人作家创作而成的。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的巨著。作品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诙谐,别具风格。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表现了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精神;八至十三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交代取经缘起,起组织情节作用;十四回至一百回是取经正文,写孙悟空等历经磨难,表现了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性格。作品善于描写神话人物,将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动物特性融为一体,合情合理地展现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风格诙谐、幽默,情节曲折、生动。在结构上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依次展开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篇和短篇,但又处处注意照应。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但大多数人物接近于漫画形象。语言生动,富于俚趣。杂有一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色彩,并过分宣扬佛教威力。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有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等。
游天台山赋
辞赋名篇。东晋孙绰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天台山在今浙江东部天台县境。赋序是一篇精美散文诗,总体概括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自然美的特征,分析了不见记载的原因:冥奥幽迥,罕登莫祀。交待了“奋藻以散怀”的写作动机。赋文以纪游的方式,夹叙夹议。先从外观,写天台山的高大、奇美,侧面构象,以虚出实,“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疑。”尤其是写南门二奇“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两句,名传千古。接着写身在山中一路观赏,披荒榛,陟峭崖,济楢溪,落五界,跨悬磴,临幽深,践滑石,搏翠屏,揽樛木,援葛藟,九折,至仙都。 以足迹为线索,既写出景点繁多,观览不及;又突出奇趣无穷,美不胜收。最后写游山的感受,进入无人之境,方可领悟到“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的佛道之理,方可感受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的人生妙趣。本赋以游览的感受悟理为创作主题,激情横溢,玄理层生,情、景、理交融在一起,探幽之情支配着冒险攀登,奇美之景将游兴升华到“出有入无”的精神至境。这篇成功的作品,最使作者自鸣得意,示其友人范启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晋书·孙绰传》)近人刘师培评此赋曰:“词旨清新,于晋赋最为特出。”(《中国中古文学史》)
华严经疏论纂要
清道霈编。一百二十卷。节选《华严经大疏钞》和《新华严经论》的主要内容汇编而成,置于经文之末,于康熙年间出版。道霈认为,当时“禅者喜读《论》而不知《疏钞》之广大精微;讲者喜读《疏钞》而不知《论》之直捷痛快”,两者皆有偏失。因此将李通玄的《论》和澄观的《疏钞》予以会通,编成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三报论
全一卷。又作释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无量世受报。谓若无三报之说,则善人受苦,恶人反得荣福等现象,则为常理所不能解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