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

- 姓名:智诚
- 俗姓:周文龙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省泰县北曹村
- 出生日期:1908年10月31日
-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9日
- 民族族群:
释智诚法师(1908年10月31日-1994年4月29日),俗名周文龙、周文华,曾用法名仁慈,1908年生于江苏省泰县北曹村。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四,父母皆为佛教徒。
智诚法师自幼聪颖过人,喜静好学,因常随父母到西方庵礼佛,对佛教产生深厚向往,七岁时在西方庵礼能定和尚为师出家,祖派临济。此后他通学天台、华严、唯识、三论诸宗。1923年,法师在江苏省高邮县放生寺天台佛学院就读佛学,十六岁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之后又入宝华山律宗佛学院、宁波观宗寺弘法社、厦门闽南佛学院等地参学。
1933年,智诚法师受太虚法师委派至广东省潮州市开元寺帮助创办岭东佛学院。1936年,他被潮州庵埠灵和寺礼请为住持。在此期间,面对当时中国的战乱局面,法师目睹百姓疾苦,为祈祷世界和平,他发愿刺舌血写经。1937年农历2月19日,法师闭关,在灵和禅寺后浮坛左侧的一厅二房内,每日上午八时准时取血,用舌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历经一千多个日夜,于1940年完成这两部七十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且经文全部用楷书书写,从头至尾无错漏一字。
新中国成立后,智诚法师历任汕头佛教协会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潮州开元寺、苏州承天寺、庵埠灵和寺住持,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名誉理事等职,还曾被荣选为汕头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市第六届政协常委,第五届广东政协委员等。
法师一生乐善好施,悲天悯人,每遇他人遭难,都尽力帮助,济寡怜孤、救急扶危的善事数不胜数。他生活简朴,布衣粗食,一切供养收入都用于赈灾济困、建寺育人。1985年7月19日,法师应泰国慧光觉苑等佛教团体邀请访泰,受到泰国公主亲自接待。
智诚法师博学多才,工诗能文,不仅佛学造诣精深,书法造诣亦十分不凡。其楷书作品端庄秀丽而不媚俗,骨力中藏而不生硬,晚年书法更臻炉火纯青之境,在潮汕地区乃至东南亚都享有盛名。此外,他还著有《八识规矩颂讲解》《唯识精义》等书,编写过《潮州佛教史》《汕头市佛教史》等。
1994年4月29日,智诚法师于广东省汕头市圆觉精舍吉祥而卧,安详示寂。他一生爱国爱教,弘法利生,甘守清贫,自奉甚俭,为佛教尤其是潮汕地区的佛教发展贡献巨大,是近现代岭东屈指可数的高僧大德。
智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德国康德著。1764年出版于哥尼斯堡。全书4章,系作者写作时的笔记和断片,在作者死后收在其《遗著》中。该书是作者在笛卡儿、莎夫茨伯利、博克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写成,当时作者的批判哲学尚未形成,书中无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没有提出任何先天原理,全是感性直观的现象描述。认为美感和崇高感的产生,不取决于引起这些感情的外在事物的属性,而取决于每个人所固有的情感特质。书中把人的心灵禀赋、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类型都分成崇高和美两类,提出世界各民族也有美和崇高两种类型。本书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因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都以三大批判为理解康德指标,但就像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分别是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的提要和引子,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为第三批判的前奏,也应受到相当的重视。
太极左仙公说神符经
太极左仙公说神符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时道士所造。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乃太极左仙公葛玄在华阳洞天为道士郑思远说长生神符之法。此神符即金丹(外丹),游于金木之间,合五行之理,水火之性。以炉鼎炼制,化砂为金,化金为宝,服之可以延寿增福。经文略述安炉立鼎,加水炼制之法,但文字颇隐晦。文中插入注解,亦不署注者姓名。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宝诸经之首,其上卷所载「五老赤书真文」尤为重要。所谓「五老赤书真文」,是指五方天帝所掌录之五篇天书灵文,即《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青天赤书玉篇真文》、《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丹天赤书玉篇真文》、《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十二气黄天赤书玉篇真文》、《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白天赤书玉篇真文》、《北方洞阴朔丹郁绝五灵玄老五炁玄天赤书玉篇真文》。此五篇真文皆为篆文,共688字,据称乃元始天尊所说,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录,秘于九天灵都之宫。实际只是五篇符咒文字,依法书写吞服,或佩带胸前肘后,可召神摄鬼,禳灾伏魔。此外本书中卷又载《八威策文》(符图),用于召伏蛟龙虎豹山精;有「五老灵符」,刻书佩身可免万灾。本书下卷则详叙五篇真文之功德福报及世人修持之法。总之,本书所述道法以书符唸咒,召神伏魔,辟邪禳灾为主,对唐宋道教有重要影响。
太上正一阅箓仪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
易笺
八卷,清陈法著。以《易》是专言人事之书,彖辞、爻辞所言天地,雷、风等象也不是讲阴阳。《系辞》所说错综指揲蓍而言,谓错综七八六九之数, 以确定各卦之象。来知德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故被斥为颠倒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大旨,以为《易》专言人事,故彖爻之辞未尝言天、地、雷、风诸象,亦并不言阴阳。考《震》彖言‘震惊百里’,即象震雷;诸卦彖言‘利涉大川’,即象坎水。法所云彖词不言象者,未为尽合。然其持论之大旨,则切实不支。至来知德以伏卦为错,反对之卦为综,法则谓:‘《大传》所云错综者,以揲蓍而言,错综其七八九六之数,遂定诸卦之象,今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也。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也。先儒虽言卦变,未有易其阴阳刚柔之实,颠倒其上下之位者。今以《乾》为《坤》,以水为火,以上为下,混淆汨没,而《易》象反自此亡矣。”
三命通会
十二卷。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只卷首题“育吾山人著”,《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本卷数相合,惟以“通会”作“会通”。今考《星学大成》专论五行者为万民英所撰,此书专论徐子平命学,也应出万民英之手,是《明史·艺文志》将“民英”误作“民育”,“会通”二字也属传写误倒。所以《三命会通》与《三命通会》本是一书。自明至清的二百余年中,谈星命者皆以此书为总汇,几乎家家皆藏。书中间有仕宦八字涉及到明末之人,实是后世坊刻杂入,而非原本。此书是阐发徐子平命学遗法,对官、印、财、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之吉凶皆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所以一直为后世术家所用。其立论多取正官、正印、正财,不知偏官、偏印、偏财也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伤官也可出奇。这是他的偏执之见,不能圆彻。而其所论的胎元之法,后世却多不应验。所引《珞琭子赋》与《永乐大典》中所辑完本殊有不同,是当时不得秘册而用依托之本,亦不足为病。此书有明万历六年(1578)刊本,清雍正十三年(1735)蒋国祥补刊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