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
  • 姓名:卡尔·波普尔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 出生日期:1902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1994年9月17日
  • 民族族群: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卒于英国大伦敦克罗伊登。出生于一个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兴趣广泛。1919年曾一度信仰共产主义,不久因革命遭受挫折而改变。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早年就开始与维也纳学派交流思想,并接受其影响,但又是最早批判该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之一。1933年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丛书》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研究的逻辑》,但他却多次声明自己不是逻辑实证主义者。1935~1936年他两次应邀去英国讲学。1937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任教。1945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并从此定居英国,后加入英国籍。1949年任该校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主任和教授。1949~1969年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1970年退休。1964年受封为爵士。是皇家学会成员和英国科学院成员。


波普尔与B.A.W.罗素、L.维特根斯坦、A.爱因斯坦、N.玻尔、E.薛定谔、K.哥德尔等人都有交往,他最推崇的哲学家是柏拉图、B.斯宾诺莎、I.康德和D.休谟。在科学哲学上他自认受康德和罗素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观点》(1972)、《自我及其大脑》(与J.艾克尔斯合著,1978)等。


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主要是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相对论的确立表明牛顿力学是可反驳的。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随时准备被证伪后就放弃。这就使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的分界标准,指出伪科学如占星术等也是关于经验的陈述,也可能被经验证实。此外,他还认为形而上学并不是无意义的,它对于科学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建立在否定归纳法的基础上。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赞同休谟关于普遍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归纳而来的思想,同时认为休谟对归纳法所作的心理学解释是向常识妥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测和反驳发展的。在他看来,理论并不来源于观察,因为通过归纳法不能得到普遍性的理论。他认为,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一个猜测要尽可能丰富,所以猜测需要依靠由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的检验。但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他的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是建立在证实和证伪的逻辑不对称之上的。他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却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波普尔哲学的理论支柱是证伪理论,其证伪理论的基础,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都是经验论和约定论。不同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受马赫主义的影响,主张经验是主观感觉的直接报道;波普尔则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理论先于观察,因而他同意康德关于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但认为理性加于自然的普遍性即理论并非必然正确,而是可证伪的,对它们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因此,他自称其哲学为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问题提出大胆的尝试性的猜测即假设或理论,各种理论互相竞争,新理论经受经验的检验而得到暂时的确认,但不是被证实,并最终被证伪,之后科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不断提高理论逼近真理的程度,即逼真度。他用公式把这一过程表示为:P1→TT→EE→P2…,他称此为“四段图式”,并称科学的方法是猜测与反驳的方法,或称试错法。他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但人们却不能最终达到真理,因此科学家应从错误中学习,通过不断排除错误逐步逼近真理。他认为,一个假设、理论或猜测的科学性尺度是它的“可证伪度”或“可检验度”。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否认对历史可以作规律性预言。他的论据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不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知识增长是没有规律,无法预测的,因而人类的历史也是没有规律,不可预见的。他把历史决定论攻击为“乌托邦主义”,宣扬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的“社会工艺学”。波普尔的社会工艺学是他所推崇的试错法在社会历史学中的应用。他主张逐步的社会工程,即对资本主义实行点滴改良。因而,这种学说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波普尔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他提出了“倏忽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宇宙的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并且还具有不可还原的多层次性。在他看来,宇宙的发展是一个倏忽进化的过程,首先是无机界的存在,而后出现有机界、生命,再后突然显现意识现象,最后突然显现社会文化现象。他把宇宙现象分为三个世界,其中世界一是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世界二是精神世界,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世界三是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一切见诸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如语言、神学、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技术装备等。他断言,世界一最先存在,世界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世界三则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他指出,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世界三与世界一、世界二一样,在对象和增长方面具有自主性,它只是在起源上是人造的,但它一旦产生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他认为,世界一和世界二相互作用,世界二和世界三也相互作用,世界三与世界一则通过世界二相互作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曾引起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的热烈争论。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发生过较大影响,有人称之为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演变到历史主义学派的中间环节。

卡尔·波普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的将军

最后的将军

「他忍辱後退了一小步,日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没有德川庆喜的自我克制,就没有明治维新的灿烂花朵……。」 德川庆喜少年时代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但随著西方船舰的叩关,欧风自然影响了他。他接受欧洲文明,敬佩华盛顿,崇拜拿破仑;生活上他偏爱西餐,喜欢照相,性情执拗,爱好女色……。 卷入幕末的政治漩涡之後,德川庆喜逐渐适应,以其辩才无碍的天份、缜密的思虑,在整个「倒幕勤王」的大势中,入主德川家。虽然成为第十五代将军的他,终究无法力挽狂澜,振兴式微的幕府,但身处历史变局的德川庆喜,却能在关键时刻选择自我克制向後退了一小步,自此,在德川庆喜这位最後将军的身影下,日本终於得向前迈进一大步,走向灿烂的未来……。 「明治维新」是日本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也是英雄豪杰各领风骚、各显本领的时期。司马辽太郎的生花妙笔,刻划豪杰们的心路历程,震撼人心值得一读。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医论。元末明初王履撰。一卷。履字安道,昆山 (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学医于朱丹溪,尽得其传。著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均不传。是书撰成于洪武元年(1368)。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内有论著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伤寒论》等医著研究心得,对温病与伤寒辨析,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其中 “亢则害,承乃制论”,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伤寒温病热病说” 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对温病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提出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亦是研究王履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辑于《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中。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正脉全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传世。清季温病学家吴鞠通等对履曾有评说。

治镜录集解

治镜录集解

清代官箴,二卷,清张运青撰,隋人鹏集解。官箴书是古代的官员读物,基本内容是阐述为官道德和总结从政经验。其中不但蕴含着足资借鉴的中国优秀行政文化传统,而且还保存了大量有关历代地方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收入官箴书集成。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宋可湘说,正从、妙恩等编。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无准范。收录其住兴圣、能仁等禅寺的语录,以及拈古、颂古、法语、赞、颂、小佛事,跋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

清寂讷说,法栋等录、法通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关西大悲禅院语录、住汉中印心禅院语录、勘验机缘、问答机缘;卷二收颂古、分灯(自赞)、杂偈(歌)、行实、碑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治禅病秘要法

治禅病秘要法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