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

- 姓名:卡尔·波普尔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 出生日期:1902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1994年9月17日
- 民族族群: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卒于英国大伦敦克罗伊登。出生于一个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兴趣广泛。1919年曾一度信仰共产主义,不久因革命遭受挫折而改变。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早年就开始与维也纳学派交流思想,并接受其影响,但又是最早批判该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之一。1933年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丛书》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研究的逻辑》,但他却多次声明自己不是逻辑实证主义者。1935~1936年他两次应邀去英国讲学。1937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任教。1945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并从此定居英国,后加入英国籍。1949年任该校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主任和教授。1949~1969年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1970年退休。1964年受封为爵士。是皇家学会成员和英国科学院成员。
波普尔与B.A.W.罗素、L.维特根斯坦、A.爱因斯坦、N.玻尔、E.薛定谔、K.哥德尔等人都有交往,他最推崇的哲学家是柏拉图、B.斯宾诺莎、I.康德和D.休谟。在科学哲学上他自认受康德和罗素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观点》(1972)、《自我及其大脑》(与J.艾克尔斯合著,1978)等。
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主要是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相对论的确立表明牛顿力学是可反驳的。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理论持批判的态度,随时准备被证伪后就放弃。这就使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的分界标准,指出伪科学如占星术等也是关于经验的陈述,也可能被经验证实。此外,他还认为形而上学并不是无意义的,它对于科学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建立在否定归纳法的基础上。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赞同休谟关于普遍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归纳而来的思想,同时认为休谟对归纳法所作的心理学解释是向常识妥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测和反驳发展的。在他看来,理论并不来源于观察,因为通过归纳法不能得到普遍性的理论。他认为,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一个猜测要尽可能丰富,所以猜测需要依靠由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的检验。但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他的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是建立在证实和证伪的逻辑不对称之上的。他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却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波普尔哲学的理论支柱是证伪理论,其证伪理论的基础,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都是经验论和约定论。不同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受马赫主义的影响,主张经验是主观感觉的直接报道;波普尔则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理论先于观察,因而他同意康德关于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但认为理性加于自然的普遍性即理论并非必然正确,而是可证伪的,对它们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因此,他自称其哲学为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问题提出大胆的尝试性的猜测即假设或理论,各种理论互相竞争,新理论经受经验的检验而得到暂时的确认,但不是被证实,并最终被证伪,之后科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不断提高理论逼近真理的程度,即逼真度。他用公式把这一过程表示为:P1→TT→EE→P2…,他称此为“四段图式”,并称科学的方法是猜测与反驳的方法,或称试错法。他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但人们却不能最终达到真理,因此科学家应从错误中学习,通过不断排除错误逐步逼近真理。他认为,一个假设、理论或猜测的科学性尺度是它的“可证伪度”或“可检验度”。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否认对历史可以作规律性预言。他的论据是:人类历史的进程不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知识增长是没有规律,无法预测的,因而人类的历史也是没有规律,不可预见的。他把历史决定论攻击为“乌托邦主义”,宣扬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的“社会工艺学”。波普尔的社会工艺学是他所推崇的试错法在社会历史学中的应用。他主张逐步的社会工程,即对资本主义实行点滴改良。因而,这种学说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波普尔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他提出了“倏忽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宇宙的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并且还具有不可还原的多层次性。在他看来,宇宙的发展是一个倏忽进化的过程,首先是无机界的存在,而后出现有机界、生命,再后突然显现意识现象,最后突然显现社会文化现象。他把宇宙现象分为三个世界,其中世界一是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世界二是精神世界,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世界三是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一切见诸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如语言、神学、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技术装备等。他断言,世界一最先存在,世界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世界三则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他指出,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世界三与世界一、世界二一样,在对象和增长方面具有自主性,它只是在起源上是人造的,但它一旦产生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他认为,世界一和世界二相互作用,世界二和世界三也相互作用,世界三与世界一则通过世界二相互作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曾引起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的热烈争论。
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发生过较大影响,有人称之为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演变到历史主义学派的中间环节。
猜你喜欢的书
金匮要略译注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女子丹经汇编
男女金丹地不同,(男子所观之地,与女子所观之地,初功本不同。)阴阳一理实相通,(男女都要炼成纯阳,其实理一而已。)清心寡欲为根本,筑基先要斩赤龙。(赤龙,月信也。炼去炼来月信不潮,两乳自缩如男子缩龟一般,则丹基始成。)
梅岭之春
现代短篇小说集。张资平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6月初版,列入“创造社丛书”。收《梅岭之春》、《Curacoa》、《末日的受审判者》、《圣诞节前夜》、《密约》、《双曲线与渐近线》和《爱之焦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作品主要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婚姻、家庭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梅岭之春》是张资平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8月,描写村姑娘保瑛从小就做童养媳,15岁进教会女中,一边读书,一边为亲戚吉叔父看小孩。不久,保瑛受吉叔父引诱而怀孕,只得回去与那目不识丁的做牧童的小丈夫作伴。她心里却痛恨这“社会习惯的束缚和礼教的制限”。吉叔父也因此迁往别处任教。《双曲线与渐近线》写于1922年11月。郑均松是某县女师的教员,与女学生梅茵相恋,而梅早已订婚。梅离校后5年已有子女,偶遇郑,仍情不能已。别后又来信,缠绵动人。郑为此毅然结婚,梅的旧物都被妻儿毁去。多年后梅忽来信,说已皈依上帝,前罪尽蒙赦免。郑一笑了之。
宝剑记
明代传奇。李开先作。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著有杂剧、传奇共9种,今存4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宝剑记》。剧本前有雪蓑渔者(苏洲)序,说此剧“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说明此剧是许多人共同创作之成果,而由李开先总其成。《宝剑记》突出了忠奸斗争的主题使林冲的形象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改动,和作者的遭遇有关。李开先曾因受严嵩同党的倾轧而罢职闲居,因此,“特借以诋严嵩父子耳”(《曲海总目提要》)。剧中又突出了林冲的“忠君”思想,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剧本最精彩的片断是写林冲夜奔梁山的第37出,作者用既疏朗又沉郁的笔调,来渲染环境,加强剧情气氛,抒发了林冲“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悲愤情怀,和“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的复杂心情,以及“这一去博得个斗转天回,须教他海沸山摇”的斗争决心。作为一个折子戏,至今仍是京昆中优秀剧目。
春秋后传
十二卷。陈傅良撰。陈傅良认为,《左传》记录的为鲁史旧文,因此,《左氏》有而经不书者,皆为孔子笔削。《春秋》之不书,实际上亦是书,而从《春秋》所书也可推求其不书。陈氏之说 《春秋》, 以 《左传》为主, 而参之以《公羊》、《榖梁》,其论亦多发先儒之未发。如其认为有隐桓庄闵之《春秋》,有僖文宣成之《春秋》,有襄昭定哀之《春秋》。春秋之始,犹知有天子之命,王室甚威重。自霸者之令行诸侯,不复知有天子。齐晋楚吴越霸权交替,致使蛮夷侵陵中国而春秋终。其说虽不出“尊王攘夷”、“严夷夏之辨”之窠臼,然其不宥于“书例”之成说,重视史实,实较宋代诸儒之空谈为高。又此说与吕祖谦论《左传》大纲领大同而小异,两人友善,未知谁先创此说。此书虽多出新意,但每传之下必注此据某说,此据某文,诚谦谦君子。其征引亦非常广博。其门人周勉《跋》称,陈氏著此书,将脱稿而病,学者欲速得其书,乃雇人抄写,因此纰漏不少。其中有已为陈氏所删掉的却抄了下来,有陈氏以卡片形式欲加以改正的,却被漏掉。所以此书不能称之完本。虽然如此,陈氏此书对元明学者颇有影响,如元代著名经学家赵汸,于宋代说《春秋》者就最推重此书。现存宋勒有堂刻本、宋残施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先列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犍子计俱,若提子计不俱,次一一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