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

陈述
  • 姓名:陈述
  • 别名:字玉书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省乐亭县罗庄
  •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20日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陈述(1911年10月20日—1992年1月5日),民族史学家。字玉书。1911年10月20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罗庄。研究生院教授。1929年前,分别在乐亭县和北京小学、中学毕业。1929年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之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0年起任东北大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导师。194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一年。1947年至195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其间,于1949年,与吴晗等发起组织中国新史学会;于1950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调往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部任教授。195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他又应美国之邀,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讲学。并将国内辽金史的研究近况介绍给外国同行。为中美文化交流,为中国辽金史研究走向世界,开创了先河。 1990年,台湾史学界以“杰出学人”的身份,邀请他带家属一人赴台参观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也邀请他赴港讲学,虽未成行,但是足以说明陈老的影响之大。在国内,他主持召开了两次国际辽金史学术研讨会。他邀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参加,使辽金史的研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92年1月5日陈述不幸去世。这是我国历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教授受业弟子刘凤翥、景爱等人的挽联概括这位世人景仰的著名学者的一生:辛勤耕耘六十春秋辽金园地荒漠变绿洲,精心培育三代弟子契丹学界桃李满天下。主要学术著作有《南齐书艺文志》(1933年,开明《廿五史补编》)、《陈范异同》(1933年,师范大学出版科出版)、《契丹史论证稿》(1948年,北平研究院出版)、《校辑辽文汇》(四册;195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金史拾补五种》(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契丹社会经济史稿》(1963年,三联书局出版;1978年再版)、《辽代史话》(198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辽史补注百十六卷》(中华书局)等。此外,有论文数十篇。

陈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本书系一集刊,共收清代册封琉球「使录」及有关文献十二种。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其正、副使为:康熙二年,张学礼、王垓;二十二年,汪楫、林麟焻;五十八年,海宝、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嘉庆五年,赵文楷、李鼎元;十三年,齐鲲、费锡章;道光十八年;林鸿年、高人鉴;同治五年,赵新、于光甲(其人选以翰林院侍讲、检讨、编修、修撰及内阁中书舍人为准,但亦有例外)。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体例不一,巳非明代「使录」型式。本书所收「使录」,有张学礼「使琉球记」及「中山纪略」(前种「使录」附属篇)、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李鼎元「使琉球记」;此外,计有赵文楷「槎上存稿」(为纪行诗稿,非「使录」)、王士祯「琉球入太学始末」、黄景福「中山见闻异」、钱氏(原脱作者名)「琉球实录」、姚文栋(译)「琉球说略」、中根淑「琉球形势」(译文)、王韬「琉球朝贡考」及「琉球归日本办」等八种。除王撰「琉球入大学始末」及赵撰「槎上存稿」(后者据「太湖赵氏家集丛刻」)两种外,全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苏曼殊散文选

苏曼殊散文选

汇集了苏曼殊散文、诗歌所有代表之作。他的散文,多为政论性的杂文。

汪记舞台内幕

汪记舞台内幕

《汪记舞台内幕》,民国陶希圣撰写的笔记。米内和有田在日本议会宣布他们的对华政策,仍然是以全力支持所谓“汪政权”。我现在要告诉米内有田和日本国民,“汪政权”是什么?我也希望我们中国国民,看清楚所谓“新政权”的内容。中日两国国民,要想取得真正的和平,必须一脚踢开所谓“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以及这种条件之下树立起来的所谓“新中央政府”。

纲目续麟

纲目续麟

明张自勋撰。二十卷,又《校正凡例》、《附录》各一卷,《汇览》三卷。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是书摘列《通鉴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校正凡例》列朱熹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附录》备列朱熹论《通鉴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有关序文,证明其书不但分注非朱熹手定,即正纲亦多出其门人赵师渊之手。《汇览》则列增删正纲的三千六百四十余字,订正分注的四百四十余字,为改正之本。而本书则发明改正之因由。分注不能悉载,《汇览》仅改岁首年号、君名、谥号之类,由于文字太繁,其他所当改者,则散见于本书之中。作者以为义详《续麟》,辞载《汇览》。二者详略互见,相辅为用,可相参阅。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梵名6aha^ya^na -sam!parigraha-s/a^stra 。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后魏佛陀扇多(梵Bud6has/a^nta )译,凡二卷。(二) 陈代真谛译,凡三卷。又称梁译摄大乘论。(三)唐代玄奘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种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亦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系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阐述大乘教义,着重瑜伽行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之注疏极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之注释。世亲之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一)真谛译,凡十五卷。(二)隋代达摩笈多与行矩等合译,凡十卷。(三)玄奘译,凡十卷。无性之摄大乘论释之汉译本仅有玄奘所译一种,凡十卷。于我国,其注疏本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摄大乘论疏(八卷,真谛、慧恺共撰)、摄大乘论义章(十卷,道基)、摄大乘论疏(十卷,神泰)、摄大乘论抄(十卷,窥基)、摄大乘论旨归(法护)。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品生死经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