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狄亚克

- 姓名:孔狄亚克
- 全名:埃蒂耶那·博诺·德·孔狄亚克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格勒诺布尔
- 出生日期:公元1714年9月30日
- 逝世日期:公元1780年8月3日
- 民族族群:
埃蒂耶那·博诺·德·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公元1714年9月30日—公元1780年8月3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生于法国南部山城格勒诺布尔的一个富裕官吏家庭。13岁父亲去世,被送往在里昂任警察总监的长兄处,就读于耶稣会专科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哲学。后又随次兄前往巴黎,进圣苏尔比斯修道院。次兄马布利亦是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孔狄亚克受其影响颇深。孔狄亚克最后毕业于索尔本神学院。在读书期间,勤奋好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740—1758年他生活在巴黎,出入于一些著名沙龙,接触并结识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达朗贝、杜克洛、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启蒙思想家,使他思想更加成熟。1746年他的《人类知识起源论》在荷兰匿名出版。在这本书中批判笛卡尔的唯理论,发扬了洛克的经验论。1752年获柏林王家科学院院士称号。1754年他的《论感觉》问世。1755年出版《论动物》,把早年写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探讨》附于其中,以证明自己并非无神论。虽然是在封建宗教势力压迫下的掩饰之举,但从此与坚持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朋友分道扬镳。1758年赴意大利境内的巴马公国,当巴马公爵儿子的家庭教师,历时9年。1765年获图尔教区缪洛“世俗教士”修道院院长职位。1767年返回巴黎。1768年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769到1773年间,把给巴马小公爵讲课的讲稿整理出版。1775年最后出齐,定名《教程》,长达13卷。1772年起离开巴黎,开始了隐居生活。这期间他研究过农业问题、经济问题、逻辑问题和数学分析。1780年逝世。主要著作有:《感觉论》、《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继承洛克的唯物论经验论,用经验论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他认为,感觉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笛卡尔说的“天赋观念”是没有的,它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不知道抽象概念如何起自感觉,便说是“天赋”的。他认为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什么也没有说。他改造了洛克的二重经验说,认为只有一种经验,即感觉。反省在原则上只不过是感觉本身。反省能力不是先天的,是后天获得的。他认为感觉起源于外物对感官的作用,触觉教导其他官能对外物作出判断。他认为,有两种观念:感性观念和理性观念,理性观念来源于感性观念,感性观念是知识的来源,理性观念是知识的基础,一般观念是由特殊观念得来的,但他认为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孔狄亚克也表现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倾向。他认为知识对象不是客观存在,只是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觉的总和。他还认为,观念并不使我们认识事物本身,只是借助物与我们的关系描绘了物。这些观点受到狄德罗、霍尔巴赫的反驳。
孔狄亚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欧游散记
王统照著。上海开明书店1939年5月初版,收入散文8题17篇,附录新诗7题,旧诗12题,并《后记》1篇。这本散文集录下了作者1934至1935年间游历考察法、英、德、荷诸国的见闻感受,主要由旅途生活、英伦见闻与荷兰风光三部分组成,“择要记述”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问题与文化艺术。如《失业者之歌》写一位盲目为国征战的“壮士”沦为乞食者的悲哀,借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及本质;《“拉荒”》、《三位黑衣僧》等文勾画欧洲世俗与宗教的生活片断,并分析其间蕴含的社会矛盾;而对于西方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艺术遗产,则多加博识精鉴,发为清峻优美文字。如《荷兰鸿爪》描绘荷兰重要港口城市亚姆司特丹的动人风光,浏览鉴识里解克斯博物馆藏的精美绘画,均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上述作品的文风,亦由早期散文的轻倩婉曲转向朴实明快,但较少哲理的意蕴。
五木经
唐李翱撰。一卷。五木,博戏,由樗蒲演变而来。用五木投掷,以决胜负,故名。汉魏至唐盛行。李白《赠别从甥高五》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今有《丛书集成》本。
灵枢经脉翼
针灸著作。明夏英编绘。三卷。英字时彦,古杭人。是书为阐述《灵枢经》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及其腧穴的专著。以为“《灵枢》之文,世古言深,中有错简易置,况无注释,后世不无失其真者”。于是悉取祖遗诸秘籍中有裨于《灵枢》经脉之旨者,更加演绎,自成一家之言,复疏《灵枢》有关原文于下,并以滑寿《十四经发挥》注文列于后,意在羽翼《灵枢》,而有功于医道,故名。书中图文互解,通俗易懂。十二经脉以流注次序为先后,均分别绘图作注,并附歌诀。歌有“总歌”、“穴歌”、“是动所生歌”等。末附音释。成于弘治十年(1497),未见刊行,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影印出版,收入《中医珍本丛书》。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简名《渑池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写秦昭公欲夺赵国国宝和氏璧,许以十五城相交换。赵派蔺相如携璧使秦。相如至秦,知彼存诈而无诚意,遂乘深夜携璧返赵。赵成公以相如完璧归赵,升其为上大夫,廉颇妒而不平。秦又约成公在渑池相会,意在擒拿成公。成公命相如同往,廉留赵防秦来袭。渑池会上,相如以智勇使成公免受秦辱,又剑逼秦昭公护成公出关。成公因之封相如为上卿,廉妒而愈恼,遣人殴打相如。时秦军来犯,相如卧病在家,廉疑相如挟私记仇,故派副帅吕成入相府探视。相如向吕表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愿与廉失和。廉闻知后大为感动,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协力,大破秦兵。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今地方戏有《完璧归赵》、《将相和》等,亦演此故事。
宦梦录
四卷,明黄景昉著。黄景昉是明末政治家,历仕启、祯两朝,自编修以至宰辅,几与崇祯一朝相终始。《宦梦录》是其仕宦经历的自述,作于甲申之变后,由于书中内容涉及明季史事,成书后,黄景昉不愿将之示人,以致流传不广,著录鲜稀,仅有抄本传世。崇祯朝无实录,而《宦梦录》正是黄景昉在启、祯两朝的见闻及其立朝作为的自述,因此该书对于明清之际史事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