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

- 姓名:谭其骧
- 别名:字季龙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嘉善县人
- 出生日期:1911年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2年8月28日
- 民族族群: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笔名禾子。嘉善县人。1911年2月25日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省城。1930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起先后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兼任讲师,广州学海书院导师。1936年回北平,先后在燕京、清华大学任教。1940年初至已经内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1945年随浙江大学复员回到杭州。1954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年至1982年兼历史系主任及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1982年至198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历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顾问,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编辑,《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兼历史地理分册主编,《历史地理》主编等职。1991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列为最近25年间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500位人物之一,其功绩载入英国《牛津名人录》。1992年8月28日在上海去世。著有《长水集》(上下册)、《长水集续编》、《长水粹编》等,主编有《中国历史地图集》、《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等。
谭其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陈检讨四六
二十卷。清陈维崧 (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清代著名文学家,陈贞慧之子,官至检讨。陈维崧天资颖异,十岁代祖作杨忠烈像赞,后与王士禄、王士祯、宋实颖、计东等唱和,名益大噪,时有“江左三凤凰”之目。陈维崧晚年应 “博学鸿儒”科,试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陈维崧清臞多须,海内称为陈髯。为文数千言立就,其散文亚于骈体。诗始为雄丽跌宕,一变而为沉郁,横绝一世。所填词一千八百首,尤凌厉光怪,变化若神,为前此所未有。风格以豪放为主,多抒写身世和感旧怀古之情,也有少数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著有《两晋南北史集珍》六卷、《湖海楼诗》八卷、《迦陵文集》十六卷,《迦陵词》三十卷。是书程师恭作注。清朝以四六名者,初有陈维崧及吴绮,次则章藻功《思绮堂集》,亦颇见称于世。吴绮才地稍弱于陈维崧。章藻功,欲以新巧胜二家,又遁为别调。譬诸明代之诗,陈维崧导源于庾信,其气脉雄厚如李梦阳之学杜。吴绮追步于李商隐,风格雅秀,如何景明之近中唐。章藻功刻意雕镌,纯为宋格。平心而论,诗赋要当以陈维崧为冠。徒以传诵者太广,摹拟者太众,论者逐以肤廓为疑,如明代之诟北地。实则才力富健,风骨浑成,在诸家之中,独不失六朝四杰之旧格。程师恭此注,成于康熙癸酉(1693)年。是书卷一至三收赋,卷四至十四收诗、文序,寿序,卷十五至十七收书启,卷十八至二十收记传、碑文。集中骈文气势恢宏,属对亦精工,词采亦斐然。而其他散文诸体,亦时有佳作。清人多以为“师恭所注,往往失其本旨。”系指程师恭注对文中使事用典未能尽溯其本源。有 《四库全书》本。
诗论
《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诗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儒家思想解《诗》。对此我们可以藉《诗论》中的思想用语作一简要说明。《诗论》中的思想用语可以分为三类,一、以性、情为中心,有性、情爱、爱、爱妇、悦、喜、美与恶、好与恶等;二、以礼为中心,有本、反其本、情与志、情与礼、情与独、情与善、敬与礼、贵与贱等;三、以天命、知为中心,有命、天命、受命、命与德、时、逢时、成与信、信、知、知恒、知礼、知人、知行、知难、知言、忧与思、用心、始与终等。所有这些用语全都见于郭店楚简,当然也是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常用语。仅就情爱、爱妇而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从而儒家“仁”的思想可以凭借《扬之水》《采葛》等诗得到更为形象生动的理解。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诗话总龟
原名《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增修诗话总归》。诗话总集。北宋人阮阅编。九十八卷(前集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阅原名美成,字閎休, 自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安徽舒城人。元丰年间(1078—1085)进士,曾任巢县知县、郴州知州。建炎元年(1127)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喜吟咏,有“阮绝句”之称。此编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原书十卷,分三十六类,题名《诗总》。绍兴三十一年(1161)经人增改、易名,分成前后集各五十卷,刊于闽中。
毛诗讲义
十二卷,宋林岊著。林岊在嘉定年间为全州郡守九年,曾重建清湘书院,与学生讲学其间。此书即门人根据他讲论《毛诗》语言的记录成册。此书简括笺疏,依文训释,取裁毛公、郑玄之说,而折衷异同于其间。虽书中取材不出古人范围,但具融会贯通,无枝言曲说之病。《宋史、艺文志》、马端临《经籍考》及《文渊阁书目》著录此书,皆作五卷。自明代以来,此书久无传本。朱彝尊《经义考》因而以为已佚亡。今存本系从《永乐大典》各韵所载,按次第汇辑而成。《永乐大典》原本所佚的部分,则缺略没法补辑。因篇帙较多,而分为十二卷。其书著作之时,废《诗序》之说正盛,林岊却能发扬毛公《小序》之说,故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称许。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一卷,清行策撰,出淨土警语。